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区域间是否存在刻板印象差异.方法:采用自编区域刻板印象形容词评定量表对来自甘肃和内蒙古的254名被试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甘肃人区域刻板印象由六个因素组成;区域间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城乡间刻板印象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区域刻板印象存在区域间的差异,并且区域文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广东人的社会复杂性信念、香港的区域刻板印象和香港地位知觉认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复杂性与香港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有关,且影响香港地位知觉,即社会复杂性的认识不同,其对香港形成的刻板印象也不同。另外,对香港地位的知觉在广东人的社会复杂性信念和相关区域刻板印象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广东人的社会复杂性认识是影响对香港的区域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且能通过香港地位知觉的认识进一步影响香港的区域刻板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民族刻板印象是影响民族交往和族群互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衡量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心理指标。民族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社会分类过程,并形成于直接或间接的民族接触中和文艺作品、社会媒体报道、新闻杂志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也形成于个体对同伴、父母亲以及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自身在民族交往过程当中的体验,"独立、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和居住环境加剧其产生。影响民族刻板印象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民族认同、民族接触、民族本质论信念、多元文化主义和族群竞争等。最后小结了民族刻板印象的弱化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4.
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运动员存在刻板印象。通过收集西方主流媒体中关于中国运动员刻板印象的报道,使用东方主义理论、媒体表象理论以及批判性语句分析等方法可以解析报道中的深层含义,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探究中国运动员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和现状。中国运动员应提高在西方主流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学会与外界的交流,利用好体育的商业价值,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高自信心、敢于展示自己,这对于中国运动员改变西方的刻板印象、获得更好的发展、树立中国体育正面形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在两性中确实存在,而且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这种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方法也在逐步完善。比较典型的有加工分离法(PDP)、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刻板解释偏差(SEB)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抽样调查了新疆大学汉族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及其缘由。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的刻板印象主要以正面和中性的印象为主。2.大学生认为蒙古族人最主要的10项特征是豪爽、高大强壮、擅长摔跤、游牧、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朴实、勇敢、爱喝酒和勤劳。3.蒙古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党的民族政策、大众传媒、当代蒙古文化和大学生的人格、民族观等是大学生对蒙古族人形成正面和中性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女性犯罪率剧增,且犯罪的形式、种类发生了重大变化,究其原因较为复杂。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从女性独特的心理特征出发,阐述了女性犯罪心理与其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女性心理需求、心理认知、意志力、侥幸心理的社会刻板印象决定了女性犯罪的类型、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通过对国内外内隐社会认知、内隐刻板印象研究进展情况的分析,分别介绍了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内隐地域刻板印象三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9.
能力和温暖是品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先前的品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是基于不同行业品牌调查而确立的,因此并不能揭示同一行业内品牌刻板印象中能力和温暖维度的关系。为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借助三个行业的心理学实验,重复验证了同一行业品牌刻板印象内容中能力感知具有显著差异而温暖感知差异不显著的假设,并得到以下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同一行业品牌刻板印象内容中的能力和温暖既不存在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关系,也不存在不同行业品牌感知中的正交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以能力为主,以温暖为辅的“主辅关系”。以上发现与人际交往或品牌互动中人们首先判断意图的观点不同,说明品牌能力在品牌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际认知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有关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探讨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性别刻板印象的一般表现及其特点,并分析 性别刻板印象对人际认知的具体影响。进一步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新兴国家中日益涌现的优秀品牌(比如中国的海尔、华为、联想、万向)越来越挑战世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劣质低价”)。如何利用这些“新线索”,逆转负面的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这成为当前新兴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议题。文章借鉴社会心理学中的刻板表征理论,探讨心理加工模式对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的影响。发现: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下消费者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而且,渐变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但实体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型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难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这就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如何塑造正面的品牌原产国形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12.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缺乏性别身份提示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人们本身具有的性别刻板印象能影响他/她对信息解析或理解的方式,刻板印象常常使它的对象受到先入为主的对待,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态、历史发展背景的差异,中国各地社会文化呈现高度纷杂多样,历代文人、官吏以种种外显的区域特质,或想象的文化表征,形构出各地“区域性格”,这些文本也成为局外人( outsider )建构他者( the others )的基础。清代描绘凤阳地域与人群的各类文本建构了特定地区的地理空间想象,同时也塑造了“凤阳丐者”这一人群的地理想象。从想象的区域性格到心理上根深蒂固的次族群差异,最终形成难以抹灭的区域与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4.
城乡刻板印象激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2×3实验设计,对城乡刻板印象的激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城乡内隐刻板印象是一种自动化激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男性幼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对761名幼师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专业效能感、学业成就显著低于女幼师生,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水平显著高于女幼师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能显著负向预测男幼师的专业认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专业认同的路径包括:(1)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专业认同;(2)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间接影响专业认同;(3)通过影响专业效能感来影响学业成就进而影响专业认同。基于上述影响机制本研究提出如下心理干预策略来促进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发展:第一,通过教育淡化性别差异认知来降低社会文化中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第二,学校可减少物质文化环境设置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线索;第三,采用自我价值肯定干预、性别角色干预、内隐能力观等干预策略改变男幼师生的社会认知以抵御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游戏市场的发展,女性玩家逐渐成为游戏公司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然而,电子游戏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并未随之减少。通过使用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广告的问卷与没有性别刻板印象广告的问卷,分别调研消费者对电子游戏性别刻板印象广告的反应。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协变量的变异数分析等统计研究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没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广告反应优于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广告。游戏广告创作需与电子游戏发展趋势相匹配,通过减少电子游戏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来提高消费者的情绪愉悦程度、降低消费者的广告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7.
以英汉语料中出现的语言刻板印象为例,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下的情态系统、及物性和词汇选择理论对其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性别、阶级、种族和民族差异等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通过预调查,搜集描述上海人的形容词800个,按出现次数和语义相关性,得到28个刻板形容词。采用自编问卷对685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刻板印象的结构包括负面个性、正面个性和生活方式三个维度;(2)沪籍大学生和非沪籍大学生在三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表现出内群体偏好的倾向;(3)负面个性和正面个性具有稳定性,但生活方式维度随来沪时间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职业刻板印象研究成果,本文对职业刻板印象的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展开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我国大学生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兴国家中日益涌现的优秀品牌(比如中国的海尔、华为、联想、万向)越来越挑战世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劣质低价”).如何利用这些“新线索”,逆转负面的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这成为当前新兴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议题.文章借鉴社会心理学中的刻板表征理论,探讨心理加工模式对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的影响.发现: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下消费者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而且,渐变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但实体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型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难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这就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如何塑造正面的品牌原产国形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战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