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学业失败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在南京市某所公办小学就读的四位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揭示流动儿童中“差生”形成的原因,分析公办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在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导致流动儿童学业失败的社会根源。本研究在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探讨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A市指定招收流动儿童的两所公办学校的调查,分析了流动儿童学校教育中利益相关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利益诉求。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学校、教师、家长和儿童等不同利益群体,要彻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流动儿童的利益,还需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两种途径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子女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在整个社会变迁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流动子口子女、城市居民子女、流动人口家长和学校教师四方面分析了流入地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公办学校的主渠道和民办学校的辅助渠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转型期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但会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有效保障,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必然会影响未来劳动力的行为;二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将会延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三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是被国际法、我国《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确认的应有权利.然而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依然存在着入学条件不公正、难以平等享用公办教育资源、隔离教育、权利保障薄弱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致使其平等受教育权大打折扣.只有从户籍、入学就学、财政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宏观规划、监督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弥补制度裂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返乡受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返乡原因因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所差异;农村人口是否外出受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就业状况、流动经历以及家庭收入的影响,但外出地域选择只受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和流动经历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后续迁移决策具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7.
已有的关于西藏人口流动的研究多使用局部调查或统计资料,难以反映西藏人口流动的全貌。本文利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西藏与全国比较的角度,较全貌地分析了西藏流动人口的规模、地区分布、流动目的、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生育状况等。研究发现,西藏呈现人口净流入,但流动人口规模不大;流入人口来源地比较集中,带有明显的"地缘性"特点;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净流入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流动人口生育水平低于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稳定性,对一所公办初中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12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学习适应)均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暗示,对那些持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流动儿童要进行干预,特别要对流动儿童在英语科目上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群体性的补偿教育。  相似文献   

9.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目前已达2.21亿左右,其中仅农民工数量已达1.4亿,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的分析,提出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教育新模式和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流动儿童有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郭书成 《社区》2014,(18):44-44
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永安里社区是一个商务楼宇多、六小门店多、流动人员子女多的典型性社区,社区现常住人口8031人,其中有流动人口3719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46%,流动儿童近700人。根据调研,目前流动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边缘心理”严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往往对城市和社会缺乏归属感,因此关注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引导流动儿童进行必要的社区融入活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自治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对于流动性强且数量日益增加的流动人口,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中,社会组织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浙江等地流动人口自治管理新形式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组织资源,在切实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同时,还有助于我国基层民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兼谈北京市流动人口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流动者个人的角度出发 ,从流动劳动力的就业、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流动儿童的教育等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适应状况 ,探求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寻找解决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的概念和度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流动人口的概念及度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这一热点议题中,语言作为一个新颖的分析切入点在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动人口语言使用中呈现出多语码掌握、语言选择时“趋高避低”且“内外分异”、语言学习动力源于生计与交际的实用性目的、语言认同与实践存在背离、言语社区形成等诸多特点和趋势;在语言的外显功能即语言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上,熟练的普通话作为一项人力资本优势对主体的工作获得与工作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语言的隔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及社会空间的拓展;人口大规模流动引发了流入地语言生态的变迁并对普通话推广工作带来了发展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青年农民工极端化现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极端化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它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文章认为促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样而综合的,一方面是环境刺激所提供的农民工极端化现象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是认知偏差,它是导致农民工极端化现象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more and more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how to promote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bett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highlighting the vitality and charm of the city's multi-ethnic society is a complex problem.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entering into the urban can promot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olve the ethnic areas "three rural issues", and enhance social harmony. Currently,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faces Hukou barriers and the lack of security, language restrictions and cultural conflict, occupation and mental limits and other restrictions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o promote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we need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nation, establish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reat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output and the input, and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service.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领域中表现为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路径变迁过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将日益表现为社会人口大规模的市场化流动,这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所必然内含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特征就是失业人口日益显形化、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张、人口流动空间日益拓展、农民市民化主导、流动人口家庭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推行社区矫正试点城市以来,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社区矫正工作的步伐似乎没有跟上现实状况的变化。在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往往以户籍所在地为基础,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外。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因此,从维护法律公正的角度出发,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矫正的范围之内,是必要而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面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大量高素质人口流向中东部地区的现状,本文借鉴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及投资-收益比较分析理论,提出了确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定价是西部地区"回流"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问题。在对社会融合进行概念辨析和操作化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解为劳动就业、制度保障、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总体得分低于汉族流动人口且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较大;社会融合各维度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发展的关系;不同流入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组、流入年限、流动范围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各维度得分有明显差异且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下一步应积极推动流入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重视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注重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社会交往和心理交融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