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英语中两种不同的否定现象,即普通否定与含意否定。研究了其区别,阐述了这两种否定内在的解读机制,并讨论了含意否定与传统语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英语表达否定概念的手段和方式非常复杂,而且否定概念与否定句有时又不一致,加之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习惯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在理解、翻译和运用上的困难。要克服这种困难,除找出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外,还必须弄清英语的否定概念与各种否定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英语转移否定句(简称NR句式)并非仅仅是英语主从复合句中否定前移的句法结构调整现象,通过使用NR句式可以避免"非黑即白"的语义暗含,巧妙影响预设,更符合礼貌原则,从而使语气更为委婉、和缓,有利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4.
朝鲜语的" "和" "在词类划分上分别属于代词和冠形词,它们虽然属于不同的词类,但是在言语交际中有着共同点,都表示疑问,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它们还表示说话人对对方持有的否定意识。" "和" "对说话人持有否定意识时,表现出与疑问词不同的特点,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即表现出说话人的言语意图,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说、听双方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审丑与否定:现代派文艺的感性学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西、东方感性学是丑学的历史发展看,现代派文艺(丑艺术)通过否定这一环节不但促使本身一直处于超越和创新的过程之中,而且促进了人类感性学的丰富和深化.审丑与感性学,现代派文艺与审丑,审丑与否定等概念和范畴都存在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研究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就语义学来讲,英语语法中的否定范围应着重在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许多种修饰成份不包括在否定范围之内;二是情态动词的否定范围没有固定的形式;三是否定与限量词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事物否定发展的具体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仪元 《社会科学家》2006,3(3):165-168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方向,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但是在许多理解,甚至教科书中都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机械性,把否定理解为全盘的否定或抛弃,把他物否定和外力否定也视为事物否定发展的形式;二是缺乏对事物否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无法说明事物是怎样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的。本文通过对肯定、否定及其关系的辨析,说明否定是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而不是外力作用、或他物否定的结果;并通过否定推动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分析说明了这种自我运动、自我否定的现实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9.
句子的否定结构是英汉语言中的重要且常见的内容。英语否定结构主要包括全部否定、部分否定、双重否定、形否意肯、形肯意否、转移否定等。本文主要阐述英汉两种语言对否定不同的表达及所使用的词汇、语法甚至语言逻辑的差异,并以一些实例说明在翻译实践中否定的不同表达技巧,为英汉翻译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指导,避免乱译、误译和错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否定本体论出发 ,提出否定主义美学观的三个基本命题 :“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学只能说‘不美’和‘丑’” ,它们分别涉及“美何以成为可能”、“美是什么”以及“如何言说美”等基本美学问题 ;文章进而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作出否定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1.
m33是纳西语里最为常用而且也是唯一使用的否定副词,可译作“不、没、未、无”等,其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加以否定。m33作为纳西语里独有的否定副词,看似用法单一,但从句法功能和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其用法则显得颇为复杂,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详细考察和探讨。因此,本文准备结合纳西东巴经和现代纳西口语里的一些材料,对否定副词m33的用法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主体与客体乃是普遍联系之网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过程。通过对主客体所进行的辩证审视,我们应当意识到: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具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和自我否定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及其本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感性学不仅肯定人的主体性,而且揭示人成为主体的条件和过程,即超出目的性本身来反思人的存在。因此,对立统一和自我否定相互依赖,一方并不能仅仅归结为或表现为另一方,它们应当在相互诠释中构成一个解释学循环。  相似文献   

14.
反问句语用否定功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是汉语中十分特殊的一类句式.以往研究认为反问句的功能是对原有命题进行否定,表达于原命题互逆的命题.但本文认为,反问句的否定是语用层面而非句法、语义层面的,其功能是传达言外之意、行使言外之力.本文还逐条分析并证明了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是反问句发挥语用否定功能的根源.最后本文总结了反问句语用否定的本质,即为"反问者使用言语行为引导和干涉被反问者、从而实现其语用目的的一种曲折方式."  相似文献   

15.
略论矛盾的极性、关系与发展形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由于未明晰地区分矛盾的极性与关系这样两个基础性概念,使得矛盾的发展形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也未得到明确的提出和阐发.本文拟就此略述管见.矛盾的极性与关系是两个概念.矛盾的极性,主要指单方而言,它是基于矛盾双方的背景侧重于表述单方的性质,是个性质范畴.矛盾的关系,主要就双方而言,它是在每方极性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双方之间产生的作用,是个关系范畴.矛盾的极性与关系不可混淆.但现今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往往将它们不加区别地论述.典型说法如:“任何矛盾,矛盾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包含着不同性质的两种因素或趋势,因此它们之间必然是互相反对的,其中一方总是要限制和否定对方,同时又总是力争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和否定.”①这里将矛盾各方的极性与矛盾双方的关系混在一起阐述,而客观的事实是由“不同性质的两种因素或趋势”未必就能推出“它们之间必然是互相反对的,其中一方总是要限制和否定对方,同时又总是力争打破对方对自己的限制和否定”.矛盾单方的极性与矛盾双方的关系未必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6.
参照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思路,可以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首先,这种传承体现为马克思现成接受了黑格尔的某些观点、术语和表述方法这种直接性影响;其次,从马克思的文本来看,这种传承更多地是以否定的方式体现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一系列批判中;最后,综观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体系,这种传承关系又更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主题和理论范式不可否认地表现着黑格尔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否定主义的价值多元论表现为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具有存在价值和生存价值,使得否定性本体论的价值判断可能出现悖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事物在生存层面有时表现为负价值,例如电脑黑客。原因在于否定本体论把个体定义为孤立的而不是关系的,自为与自在是二分的而不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否定之否定规律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从总体上看是发展着的”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事实分析的笼统的哲学概括;以静态的“存在”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是不能揭示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完全是事物进行“内在否定”的结果,而是“外在否定”同“内在否定”协同促成的结果;事物发展的单线式、循环式的“三段式”道路是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发展不是决定论式的,而是取决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19.
周林章 《学术界》2007,1(1):115-118
肯定、否定各自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含义;既不能全盘肯定又不能全盘否定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社会规律具有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既不能全盘肯定又不能全盘否定忽视了社会规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主体对社会客体所采取的肯定、否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包括全盘肯定、全盘否定的形式,并且这两种形式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解析逻辑否定与辩证否定的区别及辩证否定观的真实内涵,本格对辩证否定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否定存在困难。从本格对辩证否定的批判,可以看出其出发点就存在对辩证法的误解。如本格认为,"一个给定性质的反性质是不具有这种性质","事物仅有肯定性质",这都说明他对肯定性质和否定性质同时存在的不理解。可以说在辩证法中,如没有否定性质,也一定没有肯定性质,因为这两种性质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离开了整体观分析辩证法,只能是对辩证法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