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意义定位问题王金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要求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起来。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的哲学作指导,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导,没...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包括了“外在冲击”、“内在转化”与“综合创造”三大阶段。“外在冲击”是指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全方位冲击的阶段,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内在转化”阶段是指在经过外在冲击后,现代化与现代性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综合创造”阶段是指中国文化通过“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既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又超胜于西方式的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的“文化生态模式”将有可能为当代人类提供有益的启迪。在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之后,中国文化不仅将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必将成为人类多元现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的一元。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这一席卷世界的历史潮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历史文化演变进程。在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机制。而作为静态意义上的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又是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相似文献   

5.
观点摘编     
“讲政治”绝非“说政治”王庆生 蒋鹏飞(《学习与交流》96.⑤)认为,“讲”绝非“说”的意思,它的含义在于“做”,是坚持、是贯彻、是执行、是决策、是遵守、是落实,是一种素质、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讲政治,贵在“讲”字上,要讲理想、讲大局、讲改革、讲稳定、讲原则、讲纪律、讲团结、讲奉献,所有这些应体现于领导干部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中国文化的发展:现代化民族化 韩民青(《理论学刊》’96.④)指出,中国文化发展的立定点即两句话:“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立足现代,走向未采”.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力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则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初步认识是 :它是一个由 2 0世纪之前积蓄变革势能 ,到 1 9、2 0世纪之交从“诗文评”向“现代文艺学”的“蜕变” ,再到 2 0世纪 40年代之后的“定格” ,最后到70年代末开始“突破”的过程。中国 2 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是由古典文论的传统的“诗文评”学术范型向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转换的历史 ,是现代文艺学学术范型由“诗文评”旧范型脱胎出来 ,萌生、成形、变化、发展的历史 ;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论在外力冲击下内在机制发生质变、从而由“古典”向“现代”转换的历史 ,是学术范型逐渐现代化的历史 (现在正处在这个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之中 )。这是中国文论历史性的转变和发展。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中强制性的选择 ,同时也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选择。因此 ,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进行回顾与反思 ,应该紧紧盯住近百年来从古典文论到现代文艺学的历史发展中学术范型转换这个最显著的特点。这百余年的历史 ,有两个时段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最为耀眼 ,因而给我们感触最深的 ,一是最初那二三十年 ,一是最末这二十来年 ;而中间几十年则略微平缓和单调了一点。百年历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要发展文艺学 ,必须不封闭 ,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家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瓶颈。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造就一支与之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或经营者(以下均称企业家)队伍,这是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理想目标。一、职业企业家的内涵及其产权界定(一)职业企业家的内涵。“Entrepreneur”一词最早由坎迪隆(Cantillon,1755)引入经济学理论,可译为“商人”、“冒险家”或“雇主”,但它的确切含义是某项事业的实施者。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重要性的是萨伊(Say, 1803),他认为企业家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现代化能否实现,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它既不是欧美式的现代化,也不是苏联东欧式的现代化,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 一 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现代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鉴于中国近几年来关于文化的论争,是明末西学东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文化社会思潮,比如“西学源于中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的管理决策和企业文化的变化发展是要以企业的历史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后现代管理理论,探寻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相关性,科学分析企业家在一个企业的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应起到的不同作用,倡导不同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走出专制、封建意识形态等众多标签的笼罩,同时区别于文化保守主义,内生性地演化出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哲学内涵和使命,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下中国历史性实践所要求的重大文化建设课题。它要求正视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合理性,防范文化保守主义的浪漫性,理解现代化的资本主义规定性,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历史性。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翘翘板游戏,希望与危险并存。但唯有深入游戏,中国才能建立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现代国家制度,从而开启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一、时代呼唤职业企业家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 ,时代的脚步已跨入 2 0 0 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的富强都有赖于一大批高素质职业企业家 ,真可谓是“时代呼唤英雄。”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全国范围的企业家调查结果看 ,6 5%的企业家赞成职业化 ,不赞成的只占 8.2 %。大多数企业家清醒地看到 :只有实现企业家职业化 ,才能使他们脱离计划体制下的官本位状态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才能实现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公司制企业的崛起 ,国企的振兴需要高素质职业企业家。国有企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  相似文献   

12.
儒学的历史命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境遇变化。在现代中国 ,对于儒学 ,既不能一厢情愿地讲“复兴”,更不能全盘否定 ,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应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造就中国现代企业家是否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现代企业并不只有一种模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如果中国现代企业与中国儒家伦理相结合,将会产生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不同的中国的现代企业家精神.照儒家看,如果能用最合理的办法取得利润(赚钱)作为"手段",而以"公利" (也就是"公义")为"目的",我认为,这是符合儒家伦理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的.  相似文献   

14.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是作者从消极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作者认为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局势:传统文化“潜结构”的全方位制约。它植根于社会土壤,而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力、修复机制和振动周期,使现代文化一经萌芽和引入便立即消亡、变形。对它冲击的程度决定着追求现代化的成败。 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层内在的相互比较稳定的关系,其核心是观念系列,集中表现在中国人对个人、人际、群体、国家、社会、世界、伦理和法制的稳定既成的看法上。 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潜结构”需要勇气、智慧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向社会化演进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信任伦理特质和社会文化意义.它表现为社会资本引发企业运行之伦理—经济难题的两种理想类型:伦理优先和经济优先.韦伯论题基于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之区分,指证儒家由于过于重视“家”而阻碍了现代经济模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论断忽视了中国文化中企业运行走出“家族主义困境”的社会资本的文化设计,即“天下理念”的文化设计.中国社会中基于“天下”理念的普遍主义信任,来自“家文化”及其衍生的对“家文化”的辨证、反拨和文化矫正,它是中国企业应对伦理—经济难题并寻求企业融合社会资本的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牟宗三的新儒学体系中,“良知自我坎陷”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是牟宗三联结“无执的存有论”与“执的存有论”,成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也是车宗三就“德性主体”如何开出“知性主体”,从而解决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时代课题所作的具体说明。由于“良知自我坎陷”说不仅关涉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而且还试图为科学民主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疏通理路,因此,它的提出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良知自我坎陷”说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其理论意义何在?它真的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安立科学和民主吗?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这一学说的初步评析,对上述问题试作回答,以就教于关心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方家与同道。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素质高低,是维系一个企业成败与兴衰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这里我想借《孙子兵法》论将的一个重要思想,将之概括为“以道为心,五德兼备”。 “以道为心”,是指现代企业家要注重政治品德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崭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是现代企业家之“道”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咸阳——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今正以现代化都市的风采,跻身于改革开放的前沿。 中国咸阳人——临潼兵马俑的原型,如今正以它为历史所积淀的特有的刚毅勇猛的“楞娃”精神,挣脱计划经济僵化的躯壳,腾跃于市场经济的潮头。 咸阳秦都区优质钢材经销公司,是在历史文化的与改革开放现实环境下,在众多企业中突起的一朵奇葩。公司总经理吕正和先生,则是人材如林的咸阳众企业家中的一位杰出的代  相似文献   

20.
“儒学能否现代化”和“儒学是否能有第三期发展”应是同一的问题。先秦儒学是儒学的第一期发展;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印度佛教冲击以后的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它适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的要求,从而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说;那么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儒学可不可能有第三期发展?如果儒学能够有第三期发展,那么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