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自古以来就有两个炎帝,一个是作为历史人物的炎帝,一个是作为信仰符号的炎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们对待炎帝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科学的态度,一种是神化的态度.前者导致科学主义的炎帝观,后者导致信仰主义的炎帝观.科学主义炎帝观,既重视民间传说和历史文献的价值,更重视考古资料的实证价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仰需要是导致炎帝信仰化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进一步推动着炎帝信仰的普及.我们应该以尊重历史、尊重群众和尊重信仰的态度对待民间信仰中的炎帝崇拜.  相似文献   

2.
"酃"字考     
酃在汉代是今衡阳市东耒水入湘处的地名,自赵宋以来是今湘东炎陵县名.其偏旁霝字同雷、电、震、霆为同一个词族,是古人对雷电自然现象的文字记录.酃曾名为寵和庞,反映了先民对雷电之自然崇拜到龙之神灵崇拜的认识进程,也是我国龙崇拜源于雷电崇拜的一个典型例证.汉酃和宋酃在行政、地域和农耕文化的联系,可证洣水、耒水流域是炎帝神农氏的家园,酃以地望名的形式保存了这一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帝崇拜来自远古.从殷芸《小说》和段成式《酉阳杂俎》关于上帝的传说看,天界曾先后出现过三个上帝:刘天翁、张天帝和曹明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他们对应的是华夏文明之初人间先后出现的三个总首领:赤帝(炎帝)、颛顼和帝喾.天界上帝是人间君主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连山易》中所隐含的许多观点都体现了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如阴阳对立统一是炎帝时代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体现了炎帝时代的整体思维;天下和平是炎帝时代和谐社会的理想;仁与义成为炎帝时代调节人际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本成为炎帝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炎帝时代的和谐思想对以后中国及世界文化,尤其是政治、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炎帝文化研究成就斐然,研究内容除了传统所涉炎帝文化源流、内涵、价值以及炎帝祭祀等之外,还增添了诸如炎帝文化传播、炎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等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文化自信视域审视当下炎帝文化研究,其存在着时代性不足、创新性不够之缺憾。新时代炎帝文化研究应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彰显与弘扬,努力提高研究的时代性创新性,直面炎帝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炎黄崇拜的神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的炎黄崇拜因藉政权变革的需要,具有神人分离转换的历史特征,秦朝主水德,上接周统,炎黄崇拜神性失落并几近绝迹,汉高祖初称“赤帝子”,旨在灭秦;复称“黑帝子”,旨在汉代周德,否认秦朝的正统地位,炎帝始为汉神,终遭冷落,文帝,景帝时期推行黄老政治,黄帝从天庭回到人间,转化为远古无为而治的圣君,汉武帝炫耀文治武功,祈求长生永命,主土德,封禅泰山,黄帝顿成遗授神策,羽化登仙的天帝,司马迁原始察终,整齐史故,其《史记》涵蕴宗黄大一统思想,黄帝成为华夷诸族的民族共祖和中华文明的肇始人君,王莽借助和平政变手段篡汉称帝,主土德,鼓吹尧帝禅舜,王氏代刘,黄帝又成了刘、王帝室的血缘初祖,,汉光武帝远承汉高祖“赤帝子”神话,主火德,旨在复兴汉室,炎帝崇拜重新抹上天命色彩,秦汉炎黄崇拜神人分离转换的轨迹说明,秦汉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神权,神权只是皇权缘于自身政治需要而随意玩弄的谶纬道具,这既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显著文化特征,也是中西封建社会判若鸿沟的主要思想标志。  相似文献   

7.
作为华夏始祖之一,史料文献对炎帝的叙述主要包括:对炎帝身世、出生地的相关记述;对炎帝祭祀的发展叙述;对炎帝后裔的变迁叙述;对炎帝影响力范围的相关叙述,等等。其叙述趋势,就是从炎帝早期只是农业始祖、华夏始祖,进而泛化成医药始祖、茶叶始祖等。从祭祀来看,唐朝以后到清朝时期,对炎帝的祭祀逐渐呈现出程序化、制度化、仪式化。  相似文献   

8.
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包括炎帝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炎帝文化蕴含的认同价值、民本思想与创新精神,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炎帝文化的认同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弘扬炎帝文化的人本价值,动员群众,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弘扬炎帝文化的创新价值,解放思想,探索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大力弘扬炎帝文化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经过历代提炼、重铸,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炎帝文化是时代精神形成的渊源和基础.炎帝首创农耕文化的实践,孕育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炎帝历经磨难的实绩,激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炎帝利民思想的升华,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奉献精神;炎帝子孙的血脉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神农炎帝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变化,即炎帝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神农在农业文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神农炎帝文化明显丰富,有关神农炎帝的信息明显增多。影响神农炎帝文化传承的原因是民众意愿、社会政治、农业发展、时间与空间、人群与书籍。  相似文献   

11.
岩画作为流传至今的人类最早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也是远古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在我国岩画中,有很多有关原始宗教的题材,主要表现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岩画中所反映的原始宗教已大致具备某些人为宗教的特质和要素,既高于一般意义的原始宗教又不能纳入到人为宗教的范畴,是介于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属于变异原始宗教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民族宗教的特色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偶像崇拜始于原始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排他、自大、独恋的盲目性愚妄性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有有形与无形、显性与隐性、真实与虚假等不同类型。历史表明,偶像崇拜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其救治之道在于培育科学怀疑和求真探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虎崇拜在土家族与汉族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综合古文献记载、考古材料及流传于民间的习俗等多方面的材料,认为土家族及其先民的白虎崇拜是源自汉族虎信仰的产物,并以此追溯土家族白虎崇拜的渊源,探讨民族的交流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祖先崇拜是汉代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本宗族已逝祖先的崇拜和人类始祖神女娲伏羲的崇拜。祖先崇拜具有维护统一的巨大凝聚力,通过群体性的祭祀和崇拜活动,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并升华为共同的信仰和意识,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祖先崇拜也是维系族人关系和维护宗法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5.
萨满文化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多种崇拜中,星辰崇拜是形成较早的一种,是满族萨满文化自然崇拜的一部分。星祭在满族及其先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原始的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状态、古老的自然观以及独特的天文认知形式。星辰崇拜在萨满文化形成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满族先民对自然认知程度的写照,反映出中国东北渔猎民族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土族山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文化,山神崇拜在土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土族山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源流和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卷入的类型分布及基本特征,通过整群抽样,从苏州、南通等地抽取639名大学生和中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进行调查.经快速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青少年偶像崇拜划分为低卷入型、交际型、移情性、妄想型四种具有合理性,非理性崇拜者比例较高,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初中生、学业成绩班级平均水平之下和对偶像非常喜欢阶段的青少年易卷入非理性崇拜;偶像崇拜既有情感满足的积极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沉溺一面,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偶像崇拜者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黄帝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千年而不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仪活动,其文化意蕴显而易见:从血缘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血缘始祖的祭祀;从文化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人文初祖的祭祀;从祭祀性质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儿女对血缘始祖与人文初祖祭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湖南湘西地区有一些禁食习俗,如符姓人禁食鲤鱼,崇山人禁食黄鳝,泸溪不吃鸡肉等等。这些禁食习俗其实就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反映。禁忌与崇拜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带关系,图腾崇拜形成都有哪些原因,等等,此文在这些方面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宗庙祭祀及其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对宗庙的规制和宗庙祭礼进行考述的基础上,梳理出历代王朝宗庙祭祀活动的演进状况和变化轨迹,并着重讨论宗庙祭祀的文化本质及特征,指出其产生的依据是祖先崇拜的结果,而祖先崇拜的本质则又是人类生殖崇拜观念的必然反映。同时,文章还揭示了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一中国式的表现形式——宗庙祭祀活动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若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