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是明清之际运用方言创作的言情小说,方言词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文章将运用"觅字"与"寻音"这两种方法,尽可能多的结合文献资料和相关地域方言,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某些方言词汇进行考证,恢复小说中某些词语与字形的联系,找回本字,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小说中方言词汇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回目与《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回目中的"葡萄架"一词,含义并不相同,《金瓶梅》为实景描写,而《醒世姻缘传》一书则是用典,典故出处为明代笑话集《解愠编》,其含义为"惧内"与"面有伤痕",这样《醒世姻缘传》的回目才与正文相应.  相似文献   

3.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个未解之谜。“丁耀亢说”是继“蒲松龄说”之后支持者较多、影响较大的一个结论。但不管是王素存早期“丁耀亢说”的提出 ,还是张清吉后来对此说的发展与充实 ,都明显地存在着证据不足、考证方法不科学的缺陷。而且 ,从《醒世姻缘传》成书时间判断 ,丁耀亢也没有足够的创作时间。综观丁耀亢人生历程及其文学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醒世姻缘传》实非丁耀亢所著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9,(2):39-45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超《红》胜《儒》""平《红》超《儒》""鼎足而三""逊《红》越《儒》""逊《红》平《儒》""远逊《红》《儒》"六说。这种"排位"有一定必然性;诸说也各有所据,讨论之无果即是结果;而且归根结底,《歧路灯》的排位不由讨论议决,而将经由"历史的筛选"注定。《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可比的,已如诸说;又是不可比和不必比的,即李绿园《歧路灯》是中国古代小说独品一流之作。  相似文献   

5.
刘畅 《南都学坛》2009,29(3):42-46
《歧路灯》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悖离了明清章回小说"神道设教"叙事特性,书中的宗教描写并非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哲理表达服务,亦非借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歧路灯》中对中原地域的佛教信仰描写,大多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讽喻世道人心,为其"亲近正人,用心读书"的主题思想服务,于无意间彰显了佛教信仰在中原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现实性、功利性和世俗性。事实上,在广大的中原地域下层民众的思想中,佛教观念正是他们所理解的、贴近世俗生活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佛教。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是大量使用方言词的明清小说。据徐复岭《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所说,该书所用方言词属于鲁中南方言。在此以《说文》为根据,结合宋鲁方言的宋方言用例,考释《醒世姻缘传》所使用的宋鲁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7.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以及<歧路灯>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与不足,这一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注意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现状的述评,重新审视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及价值,并分析了这一课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醒世姻缘传》中服饰描写,有鲜明化、固定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这继承了宋元话本的部分特点,也是社会环境的要求。有的服饰描写还起到了道具和线索的作用,具有反讽的艺术效果。《醒世姻缘传》中种种不合礼制的服装颜色,恰恰表明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相似文献   

9.
《绿野仙踪》的"绿野"象征着现实、世情,"仙踪"象征着道教,其"绿野"占了全书的大半篇幅,包括五大世情叙事板块,通过冷于冰的"仙踪"拼接而成。作品于"绿野"之上点缀的"仙踪"叙事是为了导引、提升"绿野",而铸就了《绿野仙踪》世情小说的品格。《绿野仙踪》融神魔、历史、英雄、世情等小说题材于一炉,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绿野佛影"类世情杰作以及"绿野儒魂"的代表作《歧路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0.
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明显地表现出对《金瓶梅》的模仿 ,并在此基础上有超越的迹象。其模仿主要体现在 :创作动机上以道学心肠来教诲人生 ;题材选取上以家庭生活为核心 ;情节组织上一是以主人公“少年失怙”失却教养来演示人物性格的堕落 ,二是以兄弟结义为机制。其超越主要体现在作者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审美价值观念和情节描述上的健康心态以及用笔俭省和插叙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王立鹏先生从"辑著"的署名方式认为<醒世姻缘传>是由多个作者"集体创作"的,从主要人物、故事架构等角度来看,此说不能成立.但王立鹏先生对"辑著"这一署名方式的关注值得肯定,"辑著"表明<醒世姻缘传>"有所据而作".而胡适"<醒世姻缘传>改编自<江城>"的说法在逻辑上有欠周密.  相似文献   

12.
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的叙事与该时期的大众文化亲缘密切。作者立足大众文化立场.体现大众关怀.表达大众审美趣味,形成谐俗性叙事的文化品位。这表明,即使是正统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在文化观念、叙事角度和话语选择方面,亦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刘影响。同时,又以其亲和大众文化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文化与文学传播,显示出世情小说独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动态助词"将"的发展演变及衰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动态助词,萌芽于魏晋,形成于唐代,宋元时期得到充分发展,明清则开始走向衰落。论文通过穷尽调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部语料中"将"的使用情况,结合"将"所在的句式,对明清时期的动态助词"将"进行了描写分析,揭示了动态助词"将"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9,(6):31-44
《歧路灯》托于明代,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外省生活画面和各色人物。它创造了一个读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画廊,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人物组合的数理模式,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对照法"与"个性化","写实"的两个意外效果,以居处与聚会写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等,都显示了李绿园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文学典型的艺术功力,多方面地达到了其时代小说艺术的顶峰。《歧路灯》堪称我国古代与"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并列的第七大古典通俗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5.
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方言俗语,由于时代的变化和语言的发展,许多词语今天已经不好理解。一些新出的论著对《醒世姻缘传》中"半伙子"、"勒"、"除的家"等词语进行了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论《歧路灯》的创作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小说《歧路灯》校注本出版后,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本文认为,该书并非成功之作:作者奉扬的仍然是宋明理学那一套陈腐思想;充斥全书的是流水帐式的芜杂的生活记录和空洞乏味的说教。本文指出,阐扬封建道德以裨教化,以大掉书袋来炫耀博学,这是明清文学中的一股浊流,《歧路灯》亦未脱此巢臼。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反映了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社会风俗 ,其中对妇女朝山进香多有描述。本文依据书 ,结合相关史料 ,认为明清时期妇女朝山进香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她们多随香会出行 ,或祈福还愿 ,或游山玩水 ,游历所及遍及宗教圣地和名山大寺。这种活动虽遭到统治阶级及维护礼教人士的禁止和反对 ,但却屡禁不止 ,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8.
在对以往发表的《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的文章进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成书方式上,《金瓶梅》是“有所依傍的非独立的文人创作”,《歧路灯》是“无所依傍的独立的文人创作”。这是《歧路灯》对《金瓶梅》在成书方式上的超越和发展。在“对小说写‘性’的认识之比较”部分提出,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金瓶梅》写性,是对小说主题、题材的重大开拓;在中国性文化史上,也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金瓶梅》大写特写性,是作者对理学思想的蔑视和否定。李绿园与《金瓶梅》的对立,是理学和反理学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遴选《醒世姻缘传》中部分词语如"紧仔""为人""不当家"等,参照其他相关语料及现代方言材料进行深入的考释,就部分大型辞书及相关论著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缺漏、失误等进行补充辨正,为《醒世姻缘传》词汇研究及辞书编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白话世情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巨著,其中的一些方言俗语较为难解,如对于"扬子江心打立水,紧溜子里为着人"和"晏公老儿下西洋"二则俗语就有多种解释。在征诸文献、广泛考证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前一俗语应是比喻处于危境而不自知、显摆逞能的意思;后一俗语中的"晏公"是明朝人对一晏姓人物神化后的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