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R是Repetition的缩写,即复述。R模式实为牛强提出的“二语习得中将理解和产出合二为一的外语学习策略”,该模式能够缩短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时间,使语言输入迅速过渡到长期记忆中去。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Charles C.Fries的语言学观点和研究方法与同时期的其他语言学家相比有许多不同,他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理论中隐约显示了"语境"的思想,但后人很少提及.文章主要从Fries的语言交际观,对意义的阐释和分类,以及语言教学理论中"语境确定"三个方面来整理和介绍其语境思想,以期对Charles C.Fries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加深我们对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统计学教学中引入一款合适的统计软件就变得尤为重要,而R语言简单易学,统计分析功能强大,正好是统计教学辅助工具的最佳选择.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R语言的应用,解决统计分析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语言消亡的速度呈加剧之势,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语言生态危机。着眼于语言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倡导语言多样化和濒危语言保护,并从语言人权和语言规划方面提出了保持语言生态平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民族的“语言接触”,产生了语言的种种变化,语言混合和语言替代是其中的变化形式之一。语言混合包括语码混杂、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语言替代有自愿的语言替代和被迫的语言替代两种情况,本文讨论了产生这些语言演变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效果的意义和作用入手,分别探讨了语言本身的环境和语言的社会环境对语言表达的影响,论述了运用语言的优劣得失是对于语言环境而言的.指出了我国传统的汉语教学在这方面重视不足,提出了理想的语言教学过程模式.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化学来源于语言哲学奠基人洪堡特的思想。洪堡特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19-20世纪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方向,决定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语言文化学研究的进程。在语言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经过众多学者的探索,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日趋成熟。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文化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在俄罗斯学界形成了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几个不同学派,探索不同语言单位中凝结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在中国开始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国内语言与社会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该学科产生以来,在语言变异、语言变体、语言接触、双语研究、言语交际和语言规划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在中国3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认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当前和未来研究的前沿课题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规划、语言运动和城市语言调查.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语言可以开辟一片“贫瘠”之土,教师的语言可以浇灌干涸的心田,让人类从愚昧无知走向文明进步。该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及教师的语言表现从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风格、体态语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并在很多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初Haugen提出了语言生态学,这是一门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新兴语言学科,研究环境与语言的相互作用。由于它与语言接触、语言衰亡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使它更多地关注环境对语言的作用。Haugen把这一作用分成十个方面,为语言生态学确定了研究范围;Muhlhausler提倡综合分析影响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因素,批判语言帝国主义,将维护语言多样性作为语言生态学的主要关怀;Tsuda在继续深入批判语言霸权主义和语言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引入语言平等、语言人权思想,加深和拓宽了这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1.
“内容与形式”之论与中国新诗史上诸多观念、方案及争论多有纠缠,朱光潜的诗学观念即生成于对“内容与形式”问题的关注,在其诗学体系的构建中,“内容与形式”之说亦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之后果体现于其诗学著作《诗论》中。相较于时人对这一观念模式的简单化运用,朱光潜对“内容与形式”之探讨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并建构起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这一探讨,其隐含立场即是对于中国新诗实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从自己的政治计划和意识形态立场出发,提出了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一些看法。他的翻译思想受到了历史及其政治哲学理论背景的影响:首先,他从历史和时间的角度,认为他的中国位置和西方“现代性”之间有历史性的文化差异;其次,他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语言异质性的表述与批评动摇了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翻译的稳固关系;最后,他试图在理论上解决翻译所产生的差异问题。对瞿秋白来说,翻译成一个正在形成的、口头的、不保留过去语言踪迹的中国的普通话,才可以消灭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一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体系,包含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的本质认识,关于语言的功能价值认识,关于修辞理念的认识。“三一语言学”四个世界理论中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关系,言语修辞的社会和道德教化功能,以及所包含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精神,等等,都丰富发展了中国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过程”是韩礼德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对及物性系统描述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在阐述及物性系统时,韩礼德没有对这一概念做详细地说明。学者们在学习和应用及物性系统作语篇分析时一般对“过程”概念都印象颇深,但对它的含义却了解不多。本文通过与日本语言学家时枝诚记的“语言过程说”的对比研究,来解读蕴含在“过程”概念中的诸多含义,以便帮助我们深化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和对韩礼德语言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学贯中西的的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诱""讹""化"翻译观,在翻译学界反响强烈。目前,关于此译观的分析研究,各家众说纷纭,视角不一。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都是不可避免地烙上"讹"的反叛者的印记,但又不甘于"落寇为草",时时刻刻,兢兢业业争取"化"境界正统地位,故便从"讹"通向"化"的道路上不断克己,在这坎坷的中间地带和空间中重塑原作,平衡于还原原作与潜意识地体现自我的张力之中。钱先生的"诱、讹、化"翻译理论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哲思认识论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艾青关于诗的具体言论,从四个方面阐论了艾青文体论的核心概念——诗的散文美:即新诗与韵文无关;新诗的语言根本是在于表达形象的;新诗的音韵与语言形象表达的关系;"散文美"与"诗的散文美"的关系。文章最后总结出艾青的"诗的散文美"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功能的基础上,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论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马恩的典型学说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许多教师在回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中“推”与“敲”的优劣时,往往以故事的演进、情节的展开为依据,他们认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只不过在叙述着贾岛自己一段拜访友人的经历,情节之外所有的诗性因子就这样被他们一一抹杀。其实,《题李凝幽居》的主题应该是突出李凝居所远离尘嚣的岑寂,在创作方式上存在着“妄想揣摩”的可能性,并非一定是其行程的实录。  相似文献   

20.
骆宾基建国后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仍选择了现实主义,而在文化观念上则选择了政治倾向性。这一文学艺术观的确定,经历了空虚、疑虑、困惑、寻求等痛苦的情感纠葛和理性思考。骆宾基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许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学作品。他建国后的创作成就虽难以与建国前相比,但却能看出一个跨时代作家坚韧顽强的创作精神和对党和民族忠实自觉的使命感。政治阐释成为骆宾基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