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图从生态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理论视野,对贾平凹、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秦腔>和<白鹿原>进行解读,探究二人创作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特征.认为:从中国的范围来讲,它们都属于反映陕西农村生活的作品,从陕西的范围来讲,<秦腔>表现了明显的商洛文化特色,<白鹿原>则体现了关中一带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由于酷爱古典传统文学艺术,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继承古典文学文备众体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以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这些文学艺术碎片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叙事、审美、立意功能,立体呈现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发掘其在贾平凹写作中的美学价值与文体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长篇小说《秦腔》的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初,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在《收获》分两期发表,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此作一出,即在读书界和创作界激起了广泛的反响,京沪两地批评家也迅速做出反应,并分别召开了气氛热烈的研讨会。上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在导师王鸿生教授的主持下,通过认真的阅读和讨论,撰文就贾氏的这一新作进行了笔谈。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秦腔》和《花旦》两部作品分别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推动情节的主要事件以及值得商榷之处做了细读式平行比较。侧重人物性格塑造、民俗民风、传统戏曲艺术表现,在同中辨异,在差异中发现两位作者各自的情感倾向。同时也让作品瑕瑜互见,充分体现读者阅读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先生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秦腔>是一部基于早年故乡生活体验的作品.作品中的这种体验不是单纯的生活记忆的再现,它是一种新时期的文化转型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对这种生活记忆的审视和怀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我们民族的心灵史的一隅.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废都》和《秦腔》不是两个彼此孤立的文本,而是沿着同一条创作线索所进行的一次精神对话。尽管创作时间相隔十余年,题材有都市与农村之异,但二者具有对中国现代性审美反思的同构意识,都倾注着贾平凹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学关怀。  相似文献   

7.
在《秦腔》中,引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白雪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经由对于白雪的美、无辜、孤独和悲苦的刻画,寄托着作家对于既往岁月的歉疚和忏悔,这是作家的“心迹”。研究者的矛盾在于,既高度肯定小说“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又带着寻求“规律”的眼打量这部作品,很难真正接受生活无尽的偶然和枝蔓。  相似文献   

8.
在上世纪初陕西易俗社改良的秦腔广泛流传之前,甘肃秦腔因其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甘肃派"、"老秦腔"。时至今日,这种几乎已经成为绝响的戏曲艺术,曾一度被人误认为陕西秦腔的发展和传承。然而实际上,这一戏曲样式,源自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曲种——西秦腔。西秦腔是古代曲子戏向板腔体过渡的一个剧种,而甘肃秦腔则是由西秦腔演变传承而来的甘肃本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9.
宁夏秦腔与陕西、甘肃秦腔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种是根据戏曲不同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段以及各自的音乐曲调、语言、起源地点、流行地区等因素而划分的。地方剧种的形成是由地方语音和曲调决定的,秦腔的道白、剧目内容及其整体艺术风格,也与宁夏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有关。随着宁夏籍秦腔演员的增多,在原有的陕西语音道白和演唱的秦腔中,无意中掺进了宁夏口音和方言,成为宁夏味儿的秦腔,为秦腔增添了宁夏地方特色。经过长期的孕育、培养,秦腔已成为宁夏地区的首要地方剧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陕西、甘肃秦腔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琵琶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代表之一,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其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使琵琶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三秦大地,艺术家们将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秦腔音乐与琵琶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很多具有秦腔音乐风格特色的琵琶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秦腔曲牌、苦音与欢音、节奏板式等元素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琵琶的风格性演奏技法以及当代琵琶音乐创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非常注重小说语言的使用,他在《秦腔》中穿插了许多能造成音乐性的手法,如对于叠字和拟声词的频繁运用、对特殊用意词语或句子的有意反复、对短句间或夹杂长句的大量使用以及对秦腔戏文内容和简谱的直接引用等。运用这些手法,表现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和深刻的感染力,使《秦腔》的语言具有了同戏剧秦腔一样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作品乡土情结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代表作《秦腔》艺术性地展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商州农村,通过对清风街这个小村镇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的困惑与眷恋,表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秦腔》用细密朴实的叙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乡村的本真生活情境,试图对当今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与迷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一捧雪》秦腔改本是清中期以来戏曲花雅之争中花部诸腔逐渐压倒雅部昆曲背景下的产物。它的故事模式来源于李玉的传奇《一捧雪》,在内容情节基本遵依原本的情况下,为适应舞台演出和迎合观众审美趣味,《一捧雪》秦腔改本在剧本结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传奇原本进行了通俗化改编,实现了向戏曲本质的皈依,成为传唱至今的优秀传统剧目。以《一捧雪》秦腔改本为研究对象,对考察清中期以后戏曲雅俗嬗变、戏曲走向以及花部诸腔的戏曲史地位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废都》现象""《秦腔》视阈""《山本》问题"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研究中三个重要抓手,本文以之为中心,探讨其长篇小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废都》批评中,呈现出誉毁相参,查禁与再思重评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批评者前后迥异、判若两人的批评立场与批评姿态,令人不禁感慨批评者的风骨。在《秦腔》批评中,传统(乡土)文化与叙事艺术是最主要的两个既定视野,但作品的世界性因素却缺乏贯通性的追索,说明我们的研究视阈有待进一步打开。《山本》问题,暴露出贾平凹创作中早已存在的顽疾与读者的时代病。对于前者,迫使我们思索批评的意义;对于后者,告诫我们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需要负责任的文学批评,需要实话实说,真诚坦言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16.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17.
《秦腔》采取了一种"乡俗"的叙事策略。从文本时间特性方面看,细说慢写的风格形成了重复、弥散和绵延的日常性时间特征。对人物产生实际影响的,是日暮晨昏、节气变化、寒暑交替,这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但同时作者又采取了两种方法来超越日常时间庸常性的拘囿。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代生成性时间,二是疯癫叙事的手法。  相似文献   

18.
《秦腔》自问世以来虽然受到各方的好评,甚至几近被公推为经典之作,但是文本中存在的题材内容的重复、叙事理论的老调、叙事(魔幻)手法的雷同和叙事材料的多次复制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其走向经典。而通过这样的考察不难发现,贾平凹事实上早已陷于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9.
《秦腔》是一部能代表当今小说创作成就的优秀之作。在贾平凹的创作中也是一部有新突破,在艺术上达到新高度的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强烈的时代感,新鲜的叙事感。作者通过对清风街乡土社会解体的叙写,表现了百年启蒙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乡土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广大群众在面临传统乡村生活即将终结的背景下心灵的悸动与命运走向。作者发掘了传统文化衰落中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