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交际的前提是同一语言社区的语言使用者对同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界定保持一致。能指的一致问题极为明显,人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发音或文字的一致是交际所必须的,但所指的一致问题却由于意义本身的模糊与动态性而往往不被人们所察觉。所指的这种不一致既是语言变化的机制,也导致人们交际过程出现困难、误解甚至冲突,而语言使用中所指的趋同和人为的设定等将减少所指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模因论看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用于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的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解析外来词,可以发现:外来词的形成是原体模因复制模仿和变异的结果.同时外来的语言模因能够融入汉语是由于符号空位、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人们趋新、尚异社会心理的驱动.有些进入汉语的外来词模因由于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得到了更多被复制与传播的机会而成为强势模因,在汉语中保留了下来;那些不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的外来词模因则因得不到复制与传播而从汉语中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
可译性限度一直是翻译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指出,语言符号的能指是任意的,所指也是任意的,所指的任意性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用以建构概念系统的手段,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外部世界任意划分的结果.这一语言的基本属性就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的所指的差异,并导致不同语言符号转换的困难,进而成为对翻译的可译性的限制因素.为克服所指差异造成的可译性限度,人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音译、解释等手段来解决这个难题,而全球化导致的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的加深,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所指系统的趋同,从而在客观上将逐渐消解可译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关于委婉语的定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关于委婉语的传统研究 ,英语主要限于与禁忌语相对待的范围 ;汉语则主要是看作辞格系统中的一种方式。事实上 ,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 ,表达者不直说本意 ,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说法”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根据是否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特点 ,委婉语系统由规范委婉语和变异委婉语构成。  相似文献   

5.
思维与语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思维体现于语言之中,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广泛体现在语言使用中。这种差异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常把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迁移到英语表达中,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同时培养其目的语即英语的思维能力,建构英语思维环境,从而有效防止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6.
汉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双向互动关系.翻译不仅是语言交际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既需要遵循语言规律也受思维规律的制约与影响.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差异,如汉语民族注重悟性而英语民族注重理性、汉语民族注重主体意识而英语民族注重客体意识、汉语民族注重整体思维而英语民族注重个体思维、汉语民族注重形象思维而英语民族注重抽象思维、汉语民族注重综合思维而英语民族注重分析思维等,都在翻译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译者,迫使译者寻求两种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同一与契合.  相似文献   

7.
词汇是语言接触中表明最为明显的一个层面。当社会之间发生接触的时候,久而久之,总会在词汇上借入一定数量的外来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所收录新增外来词,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其中,字母词的大量被收入就是最直接的体现。外来词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符合语言变异原则、经济原则,具有一定的语用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义位的语境变体是义位的动态形式,是人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纽带.这个动态形式包含了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义位常体是语言的,义位变体是言语的.常体在语境中转化成变体,变体多次被激活又转化为常体.变体包括常规变体和非常规变体.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正常运用的结果.非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的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它以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等文化习惯为变异的基础,以隐喻为变异的媒介,以驾驭语言的能力为变异的手段.非常规义位变体的使用常偏重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群.对于第二语言使用者来说,只有进入了汉语的文化底层才有可能表达和欣赏这种言语的变异关.  相似文献   

9.
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英汉语言相互接触的增加 ,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 ,成为一种难以置否的事实。英语借词大量地涌入汉语 ,在语法平面出现了借用和变异现象 ,从而导致汉语语法的欧化。大量汉语报章语料表明 ,中国大陆现代汉语欧化现象部分地是由语言接触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言具有多样性.语言本质上是一个变异系统,变异是常态而非例外.语言变异归纳为两类:方言和语域.语域用不同方法表达不同的事情,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随情景变化而变化.在英译汉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要特别注意"语域"现象,在语境中考察语言,使译文更地道,更妥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来讨论汉字及其复合构词。论文首先讨论了意象如何是主观想象活动对认知信息进行加工的产物,意象图式是语义概念范畴里重要的成分。论文然后分析汉字由形义符和声义符构造的隐喻意象图式特性,以及范畴意象图式所揭示在单字词原型意义(本源义)。论文最后讨论汉语复合词的特点以及与范畴复合的映射,在此基础上讨论汉语复合词的词核构造里的广义形态,以及广义形态里的语义句法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传统的修辞分类从文章的布局(包括文章的启始段落,文章的整体布局,语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和风格(其中包括遣词造句和修辞格)两大方面,对学生的作文实例分析,研究了思维和文化习惯对两种语言对写作的影响,指出了写作者从词义到文章的结构上如何运用策略,真实贴切的表达自己思想,以满足目标语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4.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汉语新词语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历来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文章根据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尝试探讨在汉语新词语的英译中对汉语文化的处理以及翻译方法,旨在诠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及其对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忽视文化教学,特别是文化附加义的教学.讨论了文化附加义的特点、范围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附加义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汉语文化附加义的揭示,是汉语学习者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句法和语义必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这样才能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本文即以上古汉语为分析材料,从空间范畴意义入手,讨论上古汉语空间范畴意义的语法化方式,突出了语义在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从词块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初步分析了词块这一概念。讨论了中国二语学习者词块学习的现状,指出中国学习者词块能力比较低,突出表现在外语的口头和写作能力上。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如何进行词块能力的培养,同时指出,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词块能力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捷径,是掌握较为地道的外语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说“到家”     
"到家"是汉语共时层面上存在的两种同形异构形式。本文重点讨论意义虚化的"到家",通过分析"到家"的语法功能和意义以及"A/V到家"结构的特点,得出结论第二种形式的"到家"已经开始词缀化,并重新确定了"到家"的词类。本文还分析了利用"到家"的双重意义构成的双关用法。  相似文献   

19.
对证据属性之相关性与证据证明力之充分性的判定问题,是证据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逻辑学的视角,探讨证据相关性研究的逻辑步骤、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证据相关性强度的含义及对其判定的逻辑方法,以及证据充分性的逻辑含义、单个证据及证据体系充分性的逻辑判定等问题,以期为证据学研究领域提供一种全新的、严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由对外汉语教学的实例引入旁指问题。在句法功能方面,从考察句法位置入手,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体词性的和加词性的。其次,考察了范围意义和数量意义,把旁指代词分成两类:加指和除指,从而得到了旁指代词的内部分类系统;在语篇功能方面,从所指是否相同以及照应的方向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旁指代词的照应情况,并简要地探讨了旁指代词的照应功能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