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学界流行的所谓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的劳动看作也可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种不妥当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的一般生产劳动概念说成包括生产非物质产品的劳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一、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马克思《资本论》开篇的一般人类劳动概念无所谓广义和狭义之分。马克思只是分别考察生产使用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和生产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其一,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中考察生产商品的劳动时,把一般人类劳动看作只限于物质生产的劳动,非物质生产的劳动被排除在外。这是因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通过考察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主义再生产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形式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且分歧较多的一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一、扩大再生产首先有使用价值形式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形式的扩大再生产之分马克思根据商品二因素的划分,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首先把扩大再生产期分为使用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和价值的扩大再生产。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使用价值,以某种具体形式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但它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因为它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着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是从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4.
论活劳动商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建民 《文史哲》2001,49(3):90-99
马克思关于活劳动不是商品的论证有误。主要问题是忽视了他发现的商品生产中的劳动二重性 ,把应作为具体劳动理解的劳动无意中理解为抽象劳动。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载体没有进行彻底的抽象 ,把使用价值理解为物的使用价值 ,这一不足造成了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基本规律不能在其经济学体系中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5.
1987年春,我开始对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思想表示怀疑——价值和价值规律存在吗?它在我国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明白的问题.一、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1.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它们剩下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  相似文献   

6.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7.
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的同志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着重考察了商品的价值,而把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物品的有用性抽象掉了.然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消失,随着《资本论》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经济范畴,而这一范畴长期以来被经济学界忽视了."并提出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含义有三点:"一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和单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指的也是物的有用性,即能否满足社会需要."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土地物质不是商品,土地资金是商品在讨论城市土地问题时,有的同志提出:城市土地具有价值,具有商品属性,并把土地具有商品属性作为开展地产经营的理论依据。这种观点是否能成立呢,先让我们看一下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土地问题的。马克思在论述土地范畴时,首先肯定了土地是自然资源或自然物质,而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是没有价值的。马克思说:“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资本论》第1卷,第668页)“土地应该理解为各种自然力本身,因而也包括水力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Ⅱ),第388页),“土地,这个无机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时,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并且指出:“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后来,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资本论》第三卷第716页)于是,他得出结论是:“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写道: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正常、平均性质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和平均性体现在生产条件和劳动素质两个方面,并且这种正常性和平均性的范围是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一个生产部门,这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首先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一个部门内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和由此产生的商品的二重性: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虽然在质上千差万别,但都是同一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不同存在形式。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具有质的特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既然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不同存在形式。(注: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内部。这个实体不能以“纯粹的”形态孤立存在,否则将是形而上学。它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存在,这形式只能是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价值并非永恒的经济范畴。人类劳动的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自然基础,人类劳动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的出现,并且耗费在物品生产上的这种社会劳动需要表现出来,是价值范畴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在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以前,则不存在价值概念和价值范畴。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不是简单说劳动,而是说社会劳动。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他作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自然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自然力”这一范畴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范畴.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协作和分工时,认为“它们是资本统治下所具有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的无偿自然力”.在谈到劳动的特殊性质——对已经物化的劳动追加新劳动量时,马克思把这种性质看成是“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的表现”.马克思把人的智能和体能也看成是一种自然力,认为人为了占有自然物质,就必须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此外,在谈到机器和工具、科学与发明时,马克思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本身也看成是自然力的表现,等等.当然,马克思对自然力的考察,更多地是放在自然界中那些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上面,如水、风、蒸气、电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他把这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界的力量称为“单纯的自然力”.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作过这样的分析——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进一步演变,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外部对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上述矛盾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其它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是私人生产,商品是  相似文献   

15.
论商品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 ,这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早已阐明和深入论证过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品的另一种价值属性———文化价值 ,又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离出来 ,逐步发展成为同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价值和作为商品效用性的使用价值一样的价值。一  商品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花色品种、样式风格、包装装饰以及商标等外在形式所承载和传递的反映人们精神文化观念和心理等信息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商品经济下,商品是用来出售的劳动产品,因而商品必须完成从商品体到货币体的跳跃。这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如果跳跃不成功,商品就失去商品性,商品生产者就会破产。社会主义商品也是为社会生产的,因而它也要完成惊险的跳跃。为了使社会主义商品完成这个惊险的跳跃,实现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服务,就要十分重视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它可以是只对生产者自己有用的东西。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它要成为不是对生产者自己而是对别人有用的东西。马克思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资本论》第1卷第54页)  相似文献   

17.
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第一次作了彻底的揭露。首先,马克思揭露厂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使得生产商品的无差别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为价值后在交换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同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也不能直接-丧现出来,而是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  相似文献   

18.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从经济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不但创造可供人类自身生存的使用价值,而且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在人类的劳动产品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直观自身的客体,它不但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其规则的形式、悦目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造型还作为审美价值满足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