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爱敏 《文史哲》2003,(4):116-120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 ,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持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两代人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透过华裔文学 ,我们还可以看出变化的文化语境对改革开放之后赴美的新移民对“文革”题材创作与作品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 ,追寻历代在美华人为维护和弘扬中国文化而进行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到美国去!到美国去!》这部小说主人公伍珍为实现“美国梦”在美国奋斗经历的分析,展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努力适应环境、在中美两种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况,着重表现了在美华人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以及少数族裔在美国主流社会漫长的文化兼容与互补中所经受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3.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论传进中国后 ,对现代作家的宇宙观、历史观和时间观以及文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以作家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为中介 ,进而影响到他们创作的文本 ,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中 ,出现了光明与黑暗、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对峙冲突 ,以及在这种冲突中前者必然战胜后者的“光明的尾巴”式的叙事与结构 ,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唐人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符码.在美国华人小说的"唐人街"书写中,"唐人街"是在美华人寻找与逃避归属的场域,也是弱势华族建构族属性的精神坐标和族群想象策略.  相似文献   

5.
艾米·谭(AmyTan,又名谭恩华)是一位华裔血统的美国当代女作家。迄今为止,她已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喜福会》(1989年),《灶神娘娘》(l.99年)和《百种秘感》(1995年)。这三部小说发表后,在美国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并获得文学界一致好评。被称为“精心构思的、描述使我们隔绝又相连的地缘之间、文化之间及两代人之间浩瀚大海的故事”,“中国文化和美国环境的困扰”,“非常富有诗意,富有想象力和魁力。展示了两代人及两种文化之间不断的冲突和紧密的纽带”,“展示了中国、中国妇女和他们的家庭”。这三部小说…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亚文化的民间族群与大一统的基层政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信仰以及流行的政治语言一直存在潜在的对比与对峙.这样的对峙在近年许多乡土和农村题材小说中成为自觉的语义追求,它们从历史事件的纠缠与当下社会阶层的关系中挣脱出来,拉开了与政治话语图式的距离,呈现出了生活的本相,从而去探究被习惯视角所忽视了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乡村小说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贾平凹、陈应松和孙惠芬等作家的乡村小说展示了乡村家园在城市挤压下的艰难现实,突出了"地域故土"的失落,彰显出城乡交融中的较量与冲突,追寻着失落的精神家园,悼挽着乡村文明的衰落,思考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重大生存问题,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痛苦与内心困惑.当然,这种城乡冲突叙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曹志平 《兰州学刊》2012,(11):53-58
柳永趋众从俗,自得自立;苏轼排柳黜俗,自成一家。苏轼文化探索和建构的思维触角遍及其文化实践,他在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词"里也找到了文化整合的语境和价值建构的世界,在词体进化的同心轴上找到了自我树立的参照坐标。苏、柳对峙,不但表现为创作主体以自觉的鲜明的意识指向独树大旗,而且以自觉的创作实践争雄于词坛。苏、柳对峙,不仅仅是词体发展自律情态中偶然出现的词坛壮景,而且是词体发展他律状态下必然出现的文化奇观。苏、柳对峙中反映出雅俗两种文化心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小说《喜福会》中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和家庭家族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及感情冲突,探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0.
晚清谴责小说作家是现代文化转型时期很具特色的群体存在.传统文人的入世与超脱、传统道德与现代境遇、文人气质与世俗生活等看似对峙的文化品质在其身上混杂交融,并使他们成为复杂而模糊的图影.本文通过对谴责小说作家文化身份、文化思想以及文化行为等三个方面的论述,较为深入地阐释了这个群体复杂而又独特的文化品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峙状态构成当前文化的基本格局。精确言之,这种对峙已发生了势力强弱和战略攻守方面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对话只在小范围内进行,更多表现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城里的冲突。在通俗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等现代科技手段迅速扩大阵地的同时,精英文化则步步退守。尽管精英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体──知识分子满怀忧患意识或撰文或讲演,企图遏制这种不断恶化的态势,然而前景不容乐观,还未露出希望的曙光。随着通俗文化和精英文化攻守趋势的延续,通俗文化彻底击垮精英文化而一统天下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发生,但是内蕴于社会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苏东彦 《理论界》2009,(5):174-175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终结以后的文化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终结冷战出现在“二战”结束以后,它以东西方为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为不可调和的两种意识形态,并以这两种意识形态你死我活的冲突为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上相互遏制和对抗,形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全面对峙格局。这种对峙格局直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风云突变,接连爆发意识形态危机而引起社会震荡和制度更迭,华沙条约国组织自行解体,才正式宣告终结。冷战终结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让位于国际性的经济实力竞争和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两种文明冲突后的和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的演进中,无论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还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或中华文明之间,都曾经发生且依然存在着许多冲突和差别。但这种状况却在传统工业化模式遭受质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发出多元化声音的时候,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和对峙了,对话与和解也就当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5.
段庸生 《晋阳学刊》2012,(5):128-131,145
文言小说在清代康乾时期,由于蒲松龄与纪昀小说的终极影响,而形成双峰对峙、又群峰拱卫的格局;在相互争鸣中,文言小说流派轮廓凸显,可称之为藻绘派与尚质派,而非拟晋与拟唐;两派在作家生态、小说寄托与小说风格上皆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希尔的"中国三部曲"中的成名作小说<品梦茶馆>享誉世界,被翻译成十一国文字全球发行,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西方评论界因此认为希尔对中国了解深入,谙熟中国社会与文化,把他称为"中国作家".在西方评论界大加赞誉的同时,中国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大山和方太太的分析以及对葬礼、古尸等一些荒诞怪异细节的剖析来展现文本中暗含着的中西文化、中西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抗.通过对各种冲突表象的集中分析,探究出<品梦茶馆>中各种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个人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东方主义影响的残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具有鲜明的通俗性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其音乐性质的世俗化,更表现在其歌词所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乃至人生价值定位都与以雅文化为核心的正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导致了雅俗文化的冲突和对峙,另一方面,它们又促成了这两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从而使宋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雅俗交融共存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租界文化是现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的存在,明显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的流变和风貌格调。作家的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小说创作形成了复杂的影响。左翼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和鲁迅、茅盾、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在催化孕育、抑制与更弦易辙、情理错位与叙事征候、聚焦租界与洋场叙事等四个方面,体现了租界文化体验对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增加“租界文化”的维度,就能够洞悉到现代文学的一些新的方面,从而对文学史结论做出必要的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9.
悲剧精神体现为悲剧主体为追求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在面对生存的困境与挑战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牺牲或抗争精神。欧茨小说《大瀑布》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历程,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人与社会的对立冲突。在此通过剖析小说中两位男性主人公吉尔伯特和德克的悲剧精神的形成历程,探讨悲剧主体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牺牲和抗争精神,感悟欧茨通过小说对现代悲剧精神的思考和探索来表达其对现代人生存与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文化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语言文字迥异,在发展过程中亦受不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两种文化在交会过程中存在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思维方式、价值观、语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冲突的原因,并提出了对话与认同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