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近代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的发生发展,大致以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群己权界论》、1922年5月14日胡适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1941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三份标志性文本为节点,经历了个体发声——同人结社——组织政党三个阶段;而言论形式则经由从学理到理念再到政纲的三部曲,依次出现了以严复为代表的专注于思想启蒙的启蒙型自由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徘徊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议政型自由主义,以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为代表的着重于参政从政的行动型自由主义三种演进形态;总的趋向是,从思想向行动、从理念向操作、从论政向从政滑动,实践色彩不断增强。其思想演变的基本轨迹是,由市场转向社会与政府,由经济层面的自由转向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平等均富,由古典自由主义的反对政府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的"放任主义"转到新自由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的"干涉主义",进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俞祖华  赵慧峰 《河北学刊》2008,28(2):151-157
在近现代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排斥及对经济自由的忽略,经济自由主义在自由主义言说中的普遍缺席,成为自由主义思想传统的重要特色。晚清的严复、梁启超等人曾表达过反对政府干预、要求放任自由、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主张;但到了民国时期,在经济上却倾向于与自由经济对立的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社会主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从最初鼓吹自由竞争、放任主义,到后来转向倡导与经济自由主义大异其趣、大相径庭的统制经济、社会主义,这种从"发声"到"变调"的历程,既是受外部环境影响所致,也与中国社会文化、中国思想界乃至自由主义者内部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严复在近代中国史的地位在于他的思想启蒙活动.他所介绍和主张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对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他主张:保障公民自由是民主宪政的根本目的;通过代表制建立责任政府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并强调法治是宪政之下的法治,不仅治民,且要治官.严复先生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艰巨性的认识不是保守,而是睿智.  相似文献   

4.
一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天朝大国梦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得粉碎,在救亡图存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自由主义思想也在这样的形势下被介绍到中国来。除了严复之外,谭嗣同、梁启超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由主义倾向。他们是中国的第一代自由主义者。严复在他的一些论文和译著中全面地论述了思想自由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主张,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若干理论基点,如认识论上的实证主义、伦理学上的个人主义、历史观上的进化论和经济思想上的放任主义。正因如此,严复又被称为“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但是,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是和…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0,(5)
邦雅曼·贡斯当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政治理论家,西方最早探讨自由主义与民主关系的理论先驱。他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反思,揭示了自由与民主之间的内在张力。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他主张有限度的人民主权,并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把自由划分为两种类型:古代人的自由——政治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个人自由;主张代议制民主,并以宪政民主制度规制民主,保障个人自由。贡斯当毕生致力于宪政体制建设,视个人自由为最高价值,试图实现自由与民主的内在和谐,对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受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影响相当大,《论自由》是胡适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五四时期的胡适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借个人主义、个性主义来冲击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中晚年的胡适则极力强调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认为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不可否认,胡适不同时期的思想中都存在《论自由》的影子,都受到《论自由》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君劢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主张上坚持自由主义.他一生徘徊在学术与政治之间,致力于沟通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发掘儒家思想中的民主种子和理性成份,追求民主宪政,提出修正的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平衡及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结合.提出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思想.他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及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对今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秦之际的思想论争是周制危机于观念形态层面的反应,古儒强调家族本位、早期道家强调个体本位、墨家强调天下本位。在周制衰微、秦制崛起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道、墨三家思想各自的一个维度均为法家所用,如儒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束缚、早期道家鲜有公民社会建构原则和国家负责制理念、墨家强调个人义务观等等,最终形成无公民社会基础的国家主义+原子化个人主义的二元同构。而如果从消解秦制、追求宪政民主制度的背景来考察,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儒家反对国家权力渗透、强调家族自治,早期道家反对国家干预私有权、强调个体权利,墨家反对国家权力滥用、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等等,对于走出法家强权—弱责的政治逻辑、构建古典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二元互补的宪政民主结构,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秦之际的思想论争是周制危机于观念形态层面的反应,古儒强调家族本位、早期道家强调个体本位、墨家强调天下本位.在周制衰微、秦制崛起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道、墨三家思想各自的一个维度均为法家所用,如儒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束缚、早期道家鲜有公民社会建构原则和国家负责制理念、墨家强调个人义务观等等,最终形成无公民社会基础的“国家主义+原子化个人主义”的二元同构.而如果从消解秦制、追求宪政民主制度的背景来考察,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儒家反对国家权力渗透、强调家族自治,早期道家反对国家干预私有权、强调个体权利,墨家反对国家权力滥用、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等等,对于走出法家强权—弱责的政治逻辑、构建“古典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二元互补的宪政民主结构,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就其普遍形态来说,乃是一种关于自由社会的思想体系,是关于自由的价值、原则及其实现途径的思想体系。或者说,自由主义就是关于自由社会的原则及其实现途径的思想体系,就是关于自由社会的理论:凡是主张构建自由社会的理论,都属于自由主义范畴。但是,自由主义,就其完备的形态来说,则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视人的自由为最高价值,从而一方面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亦即将自由的法治原则、自由的平等原则、自由的限度原则以及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等一系列自由原则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另一方面则将宪政民主奉为实现这些原则的途径,亦即奉为自由社会的实现途径。一句话,自由主义就是将自由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唐森树 《学术论坛》2005,1(5):135-138
抗日战争时期,邹韬奋通过杂文、评论、提案等形式,提出了实施民主宪政的系列主张,形成了他的民主宪政思想。其思想内核包含有言论自由、党派平等、民意机关民选、民权民享等,均赋有真知灼见,具有鲜明的抗日救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高志文  魏义霞 《学术界》2012,(2):193-203,288
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致使民主启蒙成为其启蒙思想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两人的民主启蒙思想具有明显差异:第一,价值旨趣不同:谭嗣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围绕着平等展开,严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贯彻着自由原则。第二,解决君主专制以及拯救中国的方案有别:谭嗣同幻想"超出体魄之上而独任灵魂",实现平等的途径是消除国界,世界大同;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议院,兴民权。第三,思想侧重迥异:谭嗣同始终侧重思想启蒙,严复则关注制度启蒙。  相似文献   

13.
从胡适到殷海光,近代自由主义的发展,一面是在变革中守护、在激荡中稳立、在代际交替中传承的脉络,一面又是不受拘于思想前辈,不停地修正观念,力求超越五四、超迈前人的思想追求。在政治层面,胡适晚年强调容忍是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自由的实现、自由的保障归结为内心状态;殷海光则认为政治自由既然是一种外部自由,实现的基本途径就应该是争之自外,应当关注保障自由的外部条件,应当关注防止把人不当人之弊端的外在制度设计。在经济层面,胡适、殷海光均从经济平等转向经济自由,曾被视为通往自由社会之坦途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被转而视为了通往奴役之路。在思想层面,胡适与殷海光均关注思想自由与表达、传播思想的自由,但殷海光不满意于前辈的浅显激越,而追求深切理性。在伦理层面,殷海光忠诚于个性自由这一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但他不满于胡适等五四一代存在的只关心自由的个性而回避道义担当、欠缺社会责任、缺乏道德勇气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楼庭坚 《理论界》2024,(2):62-68
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后恢复理性传统的人本主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传统在钱、胡理论中分别是绵延与断裂的。钱穆又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倾向于在中西不同处建立“特殊性”认同,要求世界各民族之传统步入现代化后,仍能各美其美。胡适追求的“现代”则是西方殊相发展出来的共相,他认为世界文化有渐渐朝混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倾向于建立“普遍性”认同。可以说,二氏的两条现代化道路所致为一,其途则殊。  相似文献   

15.
陈雄 《船山学刊》2006,(1):137-139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了现代宪政价值精髓——自由,“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与现代自由宪政思想一致。老子主张国家权力要自我约束,反对国家权力过度扩展而侵犯人民的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经》主张把人本身作为目的加以尊重。“小国寡民”思想与现代联邦制的理念一致。  相似文献   

16.
徐友渔认为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经济上的市场经济、法律制约权力、宪政民主体制等等自由主义思想是中国现代化应汲取的资源,也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并对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条件,对自由主义在西方遇到的挑战、变化以及自由主义在中国大陆的传播、接受、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各种反对自由主义的声音进行了批评,成为自由主义的坚决捍卫者和守护者。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通过反对"大民主"和专制制度形成的民主理论是其宪政民主观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提出并坚持的法治必要性、法治原则以及权力分立和权力监督、注重程序等重要思想构成了邓小平宪政法治观的基本内容.对个人利益进行保护的主张、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要求人的解放以及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张,反映了邓小平的人权观.邓小平的民主、法治和人权观念为宪政理论提供了基础性的准备.邓小平曾经倡导和领导人民践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则是当今中国宪政实践的最初源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民国史上"经济民主论"的思潮与宪政化模式,以展示中西宪政理念的互动及其塑造中国宪政文化的过程.从五四前后混合经济、产业自治、职业主义、计划经济的多元的"经济民主"思想,到三十年代民生主义话语下的"统制经济"思想,均影响了宪法文本的生成.抗战胜利前后,知识界一方面追慕英美的政治民主加苏联的经济民主,一方面表现为工商业界在"经济统制"的压迫下以"经济民主"的名义要求经济自由,表现出自下而上的"经济民主"与自上而下的"经济民主"的对抗性.对"平等"的倾慕高于对"自由"的向往,成为中国宪政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1):38-43
在20世纪的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由于这两大思潮通常以相互攻讦或对立的面貌出现,这就使它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考察视野。其实,作为因应社会政治制度或环境问题的产物,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先天的相通性。在近代中国,受特殊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家们大都在融通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上下过一些功夫。在这个问题上,被公认为中国"自由主义大师"的胡适借鉴和吸纳自由主义的立场,他提出的最极致的主张,是要对这两种思潮作一种价值上的融合,达成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叠共识,以打造出适合中国之需的"自由社会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0.
宋思涛 《理论界》2009,(1):65-66
古代民主将人民的统治视为民主的核心理念.但是对如何落实人民的统治却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古希腊雅典民主采取直接民主制,共和主义民主采用混合政体的形式,而自由主义民主则主张通过三权分立、宪政和代议制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人民统治的理念逐渐演变成人民"统"而"不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