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布鲁姆的误读理论是一套建立在转义修辞基础上的诗学影响理论,集中体现为一个六重转义系统,主要包括反讽、提喻、转喻、夸张、隐喻以及代喻,误读的发生基于语言内部的不稳定性,发酵于本义和转义之间的相互纠缠,定格在前文本和后文本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影响”成为一个语言结构戏剧化后的历时叙事。和其他解构主义者强烈的解构倾向不同,布鲁姆的误读地图,是一种针对现代主义批评混乱的转义防御机制,以解构前驱为始,以建构自我为终,重申了意义的在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解构主义理论之虚无主义的纠偏。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典型的符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 ,符号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 :传者对新闻讯息的编码过程和受众的译码过程。由于传者主体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而带来的编码的不确定性 ,以及受众主体因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带来的译码的主观解释性 ,造成了新闻传受的不对等性。尽量消除这种不对等性 ,要求传者和受者通过相互作用 ,最终达到双方对新闻符号代码的一种“动态中的平衡” ,同时 ,它也需要建立合理的传受心理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误读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对文化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误读可能促进文本阅读的创新、文本创作的丰富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能破坏对原文本的审美内涵和价值的理解,阻滞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误读观,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霍尔传播模式与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霍尔传播模式"与接受美学的比较研究,对"传播者中心论"进行了思考,分析了经典传播学过于依赖于线性通讯的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过程的错误,对霍尔模式及其启发意义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作者认为,当代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审美的泛化和文学艺术、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化的作用,接受美学的原理不仅对应于狭义的文学艺术,更对应于作为信息载体和符号编码的所有"文本";同时,霍尔对传播中"误解"的研究,有利于接受美学克服其脱离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拟像城市对现实城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的城市视觉范式也随之产生。在其作用下,城市的媒介再现呈现出显著的视觉化表征趋势:城市观视者自觉地将肉体之眼转换为技术之眼,用镜头视角审视他们的所视、所思、所失;城市拟像文本呈现出远程在场的、消除了真实与仿拟间界限的超真实特性。如果将城市观视者的技术性观视视为城市阅读,将拟像城市的生成过程视为城市书写或文本建构,那么城市文本建构与阅读的这种关系改变了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的秩序逻辑。从视觉化表征中打量城市,视觉化城市品牌建构与传播实际上就是一个视觉符号的编码、再现过程,即把城市景观的界面化,通过某些承载意义的符号译码成为触动媒介漫游者的诉诸视觉的语言,促使其产生阅读动因,培育其阅读想象。  相似文献   

6.
误读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误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学接受现象,文化的差异性和主体文化结构导致了误读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法,对《周易》丰卦卦爻辞展开深入的语言考释活动,认为丰卦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而且其文本符号形式与文本语义结构融为一体,文本编纂独具匠心。《丰》文本的解释过程,在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蕴含有深刻的语言理论和解释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解构批评操作是一种策略性的游戏,它强调的不是在一种诠释意义上对任何一种解码意义的搜寻,而是强调意义的释放、播撒,强调文本的能指符号相互追逐嬉戏而自得其乐的游戏.解构论者将误读、游戏、残缺不全凌驾于阅读、理智、统一之上,以"边缘"的泛滥来削弱"中心",并最终消解这个"中心";他们在文本中孜孜不倦地寻找那些矛盾、悖论、突破;他们倡导的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方法,专注于对位居"边缘"地带的细节发隐索微,形成突破并进一步使其扩张,以证明文本没有恒定的结构和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在国内文学批评实践中存在两种误读情况:一是在部分论著中将符号矩阵第三项和第四项位置颠倒,二是在函项赋值上存在很多偏差,并且缺失整合意识.通过重读符号矩阵,并借鉴杰姆逊运用这一模式分析文本的经典案例,可对上述不足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现"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雏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1.
误读理论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涵盖了不确定性、互文性、反形而上学等重要解构思想。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文学接受的角度,认为误读是读者对具有“召唤结构”的文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不同“填充”,区别于作者原意,也区别于杜撰;二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误读理论在此作为比较文学方法论而受到重视;三是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西方学者的相关论著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加强对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内在体系的研究,增进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文学误读理论的"误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有必要对其进行辨正:第一,误读理论并不只是强调读者的阐释活动,同时关注的是一个更为宏观的经典文本的历时性差异运动,而在这种运动之中,"作者的焦虑"才是关键所在;第二,误读理论在肯定所有阅读都不是单一解释的同时,又指出在对文本进行解释的时候存在界限,超出这一界限所作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误读的界限就源于"文本"。  相似文献   

13.
误读是中西文学阅读中亘古就有的现象 ,不过形成系统的理论在当 代。误读产生有着一定的时代、民族、个人因素。误读产生在创新的基础上 ,并且开拓了审美领域 ,挖掘出了新意。不过误读存在着正误与反误 ,而且过于强调误读的超越往往会忽视继承。面对误读 ,要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总原则 ,并全面对待不同个性化的阅读 ,树立正确的误读观 ,使社会主义文学阅读园地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4.
在澳大利亚土著女性生命故事中,《我的位置》和《别把你的爱带到城里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展示土著民族在当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土著民族能否继续生存的关注,评论界为此也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就土著民族的自我表现而言,这两部作品实际上代表了斯图尔特.豪的"表现"理论的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翻译需要应对的不仅是语言的差异,更是文化的差异,加之译者的主体性意识等因素,造成了翻译中误读和误译的必然性。以严复的误读为例,借用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诠释严译中误读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同时解释严译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外来思潮影响下的新时期"东方意识流文学"看成是"东方的狡黠"的产物,强调此乃"以我为主"的理性选择之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人们却不寻思"选择"的过程中对业已得到"接受"的对象("他者"的文学事物)的认识是否切实到位背后的意义;关于主要由以上所述及的"选择结果"而显示出来的新时期文学整体创作倾向、所引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转向之论争,理论批评界也没有进行过相应的理性评断。在布洛姆"误读"说启悟下,可以断言:新时期文坛对意识流小说诗学之接受实属"误读"。它掌控"接受"之水准。  相似文献   

17.
达尔文主义是适用于自然界的规律,然而自然科学理论的越界使达尔文主义被误读为物理学规律和社会学规律,反思达尔文主义在科学史中的误读现象,必须合理建构科学理论进化的趋势和科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以获得真理认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同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对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口理论的基石。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过分强调人作为生产者创造力的无限性,而对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估计不够。对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人口理论的误读,使新中国政府对当时人口问题的认识和政策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知识阶层中被接受的过程是曲折复杂的。本文从阿多诺对电视的激烈批判谈起,进而评述威廉斯的两种电视理论和霍尔的电视话语三阶段的制码和解码理论,显示当代知识分子针对电视在怎样调整自我位置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