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原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之一。把这一概念移用到文学理论,应始于魏文帝曹丕。而作为一个新产生的文学理论概念,其最后形成还应归于南朝的刘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刘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阐发与充实,使“文气”的涵义才臻于明确与完善。 据粗略统计,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使用“气”这个概念共达七十一处。就其涵义的差异性说,这七十一处“气”可以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多次提及贾谊且对贾谊十分激赏,并多次以“清”组成的词语来评价贾谊的作品。贾谊文章给人以“清”的审美感受,除了文章运用的技巧使然外,与其心智也有很大关系。贾谊文章之“清”大致可包括文辞之清和心智之清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的角度认识、概括文学与文化的特征,古已有之,《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元代傅若金则把地域的范围推广至南北方:“夫南北之气异,文亦如之.南方作者婉密而不枯,其失也靡;北方简重而不浮,其失也俚.”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5.
魏晋名教自然之辨由儒道思想的冲突发展为“内圣(道)外王(儒)”、“庙堂”与“山林”的融合.根据这种模式,刘勰在齐梁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思潮中形成了“内佛教外儒道”的人格理想。特殊的遭际使刘勰的理想人格范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隐而实际的特征.刘勰的审美理想融合了儒家重视教化(善)、道家重视自然(真)、佛教重视缛采(美)的观念,从而升华为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赵俊玲 《兰州学刊》2006,(3):63-64,74
《文心雕龙.哀吊》及《祝盟》论述了以“哀”名体的两类作品:哀辞和哀策。刘勰不把哀策作为“哀”体文的重点,与《文心》全书都更重视晋以前作品的总体倾向一致,同时在简短的论述中,刘勰也注意到了哀策在体制上实与诔相同;对于哀辞,刘勰基本上认为它是施于幼童的一种文体,这一认识是当时创作实际情况的反映;对于“哀”体的认识,稍后的《文选》和《文心》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正> “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刘勰这一论断,全面阐明了文章章法的基本要求和章法修辞的规律。下面我便据此试说《离骚》高妙的章法修辞。一、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思想主线,感情脉络的修辞表现。  相似文献   

8.
刘勰所讲之“道”,有道家的自然之道,《易传》的神理之道,儒家的政化、修身之道,诸子的学派之道,魏晋的玄学之道。他的“原道”,本在于“论文”,而刘勰之“论文原道”,主要是要求创作走自然之道,也在于纠正当时“浅而绮”、“讹而新”的文弊。并为后来韩愈之原道、柳宗元之论道,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刘飞  赵厚均 《人文杂志》2004,(1):127-130
“清”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在六朝时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自觉审美追求和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之所以如此 ,与人物品藻中盛行的尚“清”之风和对自然清丽山水的发现有关。六朝人审美趣味的改变也促成了尚“清”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系统地论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特点,并首次将“神思”作为艺术想象的核心范畴。总体来看,“神思”是一种创作想象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构思美学,包括以“情性”为本的审美情感、以“虚静”为主的审美心胸以及“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营建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试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旨及其“气论”的美学史地位邱运华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本乎自然之道,论及创作主体的精力修养、年龄齿序变化对思维的影响,提出“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的观点,以保持自然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13.
张然 《东岳论丛》2023,(1):114-120
作为舶来品,文图理论需要在现代表意理论上开辟中国资源和路径,其与中国古典文论的比较研究便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文心雕龙》的“写气图貌”说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口,它与文图理论在文学发生论、言象意关系、视知觉审美理念等方面皆有相通之处,具备深入比较的前提。刘勰认为作者苦心孤诣将自然图景转换为文学图景的最终目的,绝非止于如在目前、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而是这鲜活形象背后的“文外之重旨”;转化的关键则是依靠“状溢目前”的秀句来组成“情在辞外”的隐篇,从而让读者可以在“辞外”的想象空间中二次创造出那本源于自然中鲜活的万事万物。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文图理论成立的内在逻辑是“物—情—辞”,具体过程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审美效果是“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  相似文献   

14.
刘勰提出的“神思”和“意象”之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蕴.他把“神”与“思”分开来论述,揭示了文艺创作构思的审美特质;他把“意”与“象”合为一词论述,将文艺创作构思提升到审美心理层面;他把“神思”与“意象”结合起来论述,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重要的开拓和审美价值以及重要的创作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秋作为一个以“月”为核心意象的节日,在宋词中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秋之中、月之中的和谐对称之美;“月”意象的独特审美;“无月之中秋”的审美;“嫦娥”与“桂花”的意象审美.而这些审美特征又带来了特有的表达效果,具有特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一、刘勰的“自然之道”是“自成一家之论”的刘勰论文而言“原道”,所本之道乃“自然之道”。据笔者所知,把“自然”和“道”连在一起用的,当以法家邓析和韩非为早;两汉魏晋,“自然之道”一语的运用臻于盛行,但均未用以论文。真正以“自然之道”一语论文者,应首推刘勰。刘勰所倡“自然之道”,系指天地人及万物皆自然而有文的规律,亦即指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必有其文。故黄侃评曰:“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文心雕龙札记》)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实际上就是变形化,是艺术创作变生活原生形态为审美艺术形态的普遍规律。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准确语言加以概括,但却早就朦胧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虽然并不是指文学创作,但却明确看到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形象,已经有作者主观精神、审美意向的渗入,已经变形化了。刘勰所说“神用象通”、“神与物游”更道出了文学创作中那种主体与客体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情状。既然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理图式不断观照、摄取并同化着对象世界,又进行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刘竞飞 《兰州学刊》2009,(3):207-211
“绮”作为文学文化语汇,频现于中t3t古代的典籍之中,以“绮”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文章写作的目的,乃在于对“绮”本身及其相关意义域进行分析、澄清其意域树的基本结构,并希求能够借助此种方式对其延展成为一种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过程作一历时性的简单勾勒。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阐述的有关意象的美学思想,上承《周易》的“象”论;将“意象”凝定为一个稳定的审美范畴,并深入地、多角度地论述了意象的物化过程。刘勰所谓的“意象”,包括“声文”、“形文”两个维度的内涵,这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刘勰还将“比”、“兴”与意象联系起来,作为意象的不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明诗》篇是刘勰关于诗歌创作的专论,它比较具体地评论了从先秦到魏晋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提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一点探讨。一在《明诗》篇,刘勰论诗,首先提出“诗言志”的问题。他说:“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有的同志据此而得出结论说,刘勰提出“诗言志”的主张,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和缘情一派成了对立面。清汪师韩则提出相反的看法,他在《诗学纂闻》中说:“刘彦和明诗亦曰:‘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以绮丽说诗,后之君子斥为不知理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