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南五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生力军。文章分析了我国西南五省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结合本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组合情况,探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及策略,以期推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洪泽湖生态旅游战略资源: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交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旅游产品多样化,可利用价值高。总结了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旅游景区散点发展、可进入性差;旅游企业实力薄弱;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不规范等。针对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做好生态旅游资源区划,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利用节庆资源,重新设计旅游地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搞好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统一的旅游规划;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生态教育等建议,以期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经济长足发展,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合优越的地理区域条件和深厚的龙舟文化积淀,从环鄱区龙舟文化现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形式入手,提出了开发的设想,从而促进环鄱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江西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其本质在于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南岭山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和遗传基因资源的天然宝库,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目前保护区生态系统面临威胁,只有通过开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为前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旅游发展观,强化游客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创新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等措施,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协调发展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也促进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方面的失谐造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恶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城市生态旅游作为生态城市的一种可持续管理方式随之开始发展。在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研究必要性,分析城市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类型的区别,从城市生态旅游系统、旅游者需求、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策略、旅游效应分析、价值评估等方面归纳前人的研究,并作简要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推进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应坚持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综合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区域统筹旅游带动、延伸产业增加效益、丰富内涵创新产品的发展道路,通过科学规划推进一体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构筑项目支撑、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流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落后的流域旅游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省同时也是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一个区域,后发优势明显。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等方面论述了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种创新型产业形态,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丰富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河源市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区景色及国家一级地表饮用水源,是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的地接型城市,作为广东水源保护地,生态屏障区,应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旅游集聚区经济模式,并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崇尚回归自然,崇尚原始的旅游环境,从而引发了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的兴起。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它的基本特征、发展原理、条件分析、区域效应分析及开发条件尤为重要。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北部半干旱半湿润的过渡地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湿地生态、风电景观、民俗风情和草原风光四大旅游资源为主体,并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及月亮泡、牛心套堡、包拉温都等湿地资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旅游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城市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新型旅游,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开发不当极易受到破坏,因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证.针对中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制度短板效应,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五省市区1997—2011年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运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衡量相关指标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入境旅游进行时空差异演变分析,结果发现:(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2)西南地区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极化现象显著,区域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3)西南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巨大;(4)影响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时空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区位交通通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被许多欠发达地区看好,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旅游开发可持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作者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丽水市为例,通过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模式的分析研究,阐明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各开发主体和开发目标的关系,以保证地区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西部的经济建设 ,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是规划西部大开发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差异性来进行西部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 ,适宜用三级区划系统 ,即自然区域—气候带—生态经济区。根据气候和地貌的综合状况及其主导因素 ,可将西部地域分成三大自然区域 :季风森林区域、干旱草原荒漠区域和青藏高原区域 ;再根据气候条件 ,三大自然区域分为 1 2个气候带 ,各个气候带根据生态和经济条件的差别可分为 37个生态—经济区 ,并简要说明了每个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西部大开发中可起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对这一区域的旅游研究上,学者以往的研究目光主要停留在旅游开发比较成熟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对于旅游预开发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则掉以轻心或者关注不够,对民族旅游预开发地区实行文化保护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保护、发展扣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虽然我国1988年我国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于2004年进行了修改,但是野生动物保护依然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及开发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从生态旅游角度出发,分析了湖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提出了开发举措。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概念。从众多的生态旅游概念中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并在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贵州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再对贵州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今后要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环黄海旅游圈是亚洲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旅游合作的重要区域。其中包括中国的天津和大连、日本的北九州、韩国的仁川等10个城市,其地缘临近、资源互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坚实基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环黄海区域旅游合作应进一步开辟新旅游产品体系,进行联合促销,树立环黄海旅游整体形象,积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周山区受地形、地貌、交通等因素影响,旅游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达州市为例,其虽具有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旅游业规划研究滞后、产业开发意识不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机制不配套等问题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达州市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配置旅游资源,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以尽快走出一条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