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20世纪50年代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历来是影响中美关系的焦点 ,美国为了阻遏共产主义势力的蔓延 ,从军事、外交、经济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 ,企图“划峡而治之” ,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 ,中国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坚持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坚决捍卫“一个中国”原则 ,从而粉碎了美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不断提升与台湾实质性交往的层次和对台军售水平 ,但又最终向中国表明其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不支持台湾独立及单方面改变两岸关系现状。美国的这种对台政策虽然看似矛盾 ,实则并不矛盾。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台湾问题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明确的解答。鲍大可当时所说的美国对台利益需求目前仍然存在 ,美国目前的对台政策也没有超出鲍大可当时设计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论美国拉美政策中美洲体系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体系是美国长期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拉美政策的核心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睦邻政策”出台前。美国拉美政策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美洲体系的性质是美国的殖民主义体系;“睦邻政策”出台后美洲体系随着拉美政策的变化有了部分质变,美洲体系正向着美洲一体化方向发展,预示着美洲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5.
自十九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坚持中国的“门户开放”.这一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清政府的腐朽圮败和列强在中国的划分势力范围,而其制定的根本原因,则是美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本家蓄谋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扩大侵略.过去对于“门户开放”已有不少著述,但对背景探讨的较多,而从美国政治经济方面去研究其原因的较少.甚而有人竟把英国人希皮斯利和美国国务卿顾问柔克义看作  相似文献   

6.
对公平与效率的争论不能一味陷入西方的理论而忽视中国的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公平与效率实现了统一,开辟了公平与效率理论的新天地;以此为依据,中国必须长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中国目前的合理收入差距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政府的政策取向也必须立足于此。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系统总结和阐释,从而开创出一个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社会矛盾”“人的现代化”“自我革命”则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回应了现代化中人与自然、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从地缘战略理论看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战略理论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美国制定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美国为了达到称霸全球的目的,其对华政策,政治上,推行其“民主”政策,利用“人权”外交,策动中国内乱;经济上,又拉又打,牵制中国经济发展;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复杂化,阻滞两岸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7,(5):88-91
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以及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全面竞争引发了美国学界新一轮关于对华政策的反思和争论。美国传统所奉行的支持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富有、强大、和平的国家并希望与中国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政策正受到质疑。在当前美国主流思想界,关于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反对中国崛起的改变派与支持中国崛起的维持现状派。前者基于现实主义视角,主张改变美国长期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对华奉行接触和遏制的双轨政策,加强威慑甚至对抗;后者从自由国际主义视角出发,主张继续奉行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与中国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1949年美国关于承认新中国问题“共同阵线”政策,包括其内容、本质、出台背景、执行情况和失败原因。认为美国在1949年企图联合西方国家采取国际行动,以“承认”问题为杠杆,向新中国施压,迫使新中国调整内政外交,其本质与不承认新中国无异;此政策始作俑者是司徒雷登,自1949年5月6日开始推行到年底失败,共历时8个月;“共同阵线”政策之所以失败,一是美国的盟国不合作,二是中共外交起了分化作用,三是美国政策有诸多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局势,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此后三十年间,中央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都严格遵循这一方针。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加之"美国重回亚太战略"、"南海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等国际矛盾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质疑"韬光养晦"的政策是不是应该终结了。文章研究了近两年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在新时期中国政府如何在原有"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有所作为",从而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第四项议程战俘遣返谈判中,美国以"维护人权""、反对共产主义暴政"为名,顽固地坚持"自愿遣返"原则。美国利用国民党当局和战俘中的反共分子,采取暴力胁迫和欺骗利诱等手段,制造出多数志愿军战俘不愿回国的假象,丑化共产党和新中国,粉饰曾被美国斥为腐败专制的蒋介石政权。美国和国民党当局在战俘遣返中的互相利用与配合,成为推动"台湾中立化"政策向"扶蒋反共"政策转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是两岸经济体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受到当前两岸政治关系的严重约束,需要寻求突破约束的实现路径。基于现实可行性的考虑,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实现路径可作如此设定:在遵守WTO有关规定基础上,遵循在一个中国的国家主权架构下的政经暂时分离原则,在次区域层面上从局部突破开始,以渐进方式进行。即两岸可在有条件的局部临近区域,率先进行制度性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安排,以开放性的次区域自由经贸区,导向全面性的两岸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观察组来延安,是罗斯福政府扶蒋联共政策的体现,标志着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种"半官方"关系,但是由于受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美苏冷战等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还是执行了片面的扶蒋反共政策,所以美国政府眼中的中国是有偏差的,而美军观察组对中国现实的认知和判断是真实的,他们预言国民党政府将要真的陷于崩溃,中国的未来属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冷战时代,中日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中日关系处于关键的历史的过渡期和转型期,进入了一个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影响中日关系曲折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谋求政治大国的强烈愿望与“联美抑华”的战略选择;日本对“东亚地位”动摇的担心而误读中国,进而放大“中国强大”的消极后果;日本强化美日同盟关系,进而加剧中日两国间认同对立等等,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双方必须具备与时俱进、寻求双赢的气度,努力寻找和扩大两国利益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理解中美贸易关系,解读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从美方特别是特朗普当局如何看待中美贸易失衡入手,通过对中美贸易数据的研判,预测未来中美贸易发展走向。研究发现,特朗普当局认为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补贴以及高关税政策,是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丢失了近300万个工作岗位,因此需要打压中国出口,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高关税来扭转贸易逆差,让中国长期处在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中低端。研究认为,美国对中美贸易额的统计口径过于简单,减少中国进口不能直接增加美国的就业人数,中国扩大出口能为美国提供“价优物美”产品,中国投资者又把贸易所得投资到美国购买国债,美国是贸易逆差的受益方;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得,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中主要是把中间品加工成最终产品,贸易所得很小;此外,中国的关税政策符合WTO规则,美国也会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投资。因此,中国从全球贸易价值链的低端爬到中高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美应通过贸易谈判,争取经贸合作,才能够提高双方经贸规模,实现中美贸易朝着合理的方向再平衡。  相似文献   

18.
历经认识论转向后,“中国模式”现在又开始了语言转向。欲通过精炼的词语传达复杂的内容,最好能想一个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短语。新自由主义的独白、西方左翼学派的哑然昭示着中国学派话语体系的应然出场。为“中国模式”话语奠基,进而向世界发出“中国好声音”,中国学界责无旁贷。中国学界应在厘清“中国模式”的话语逻辑基础上,坚持循序渐进,把握“中国模式”的话语节奏;坚持理论自觉,夯实“中国模式”的话语根基;增强理论自信,提升“中国模式”的话语能量;实现理论自强,建构“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我国提高妇女地位的国家机制.本文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我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产生的必然性,概述它在椎进我国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把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经验;同时,针对妇儿工委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的实际,对于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如何防止性别平等机构边缘化倾向;如何提高该机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高度集中-军事工业导向制”是苏联科技政策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影响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经济、社会、思想背景和政策决定等因素的分析,对该模式从萌芽阶段到改革阶段演变过程的梳理,重点考察经济、社会和科技体制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所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处于转型期中国科技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