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茶,是我们的国饮,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品位。以茶待客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礼仪,新中国成立后,茶还被广泛地用于外交,既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外国友人的深情厚谊,更展现了我国"清静和美"的大国风范,堪称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式外交"。早年,毛泽东主席就曾提过对赠  相似文献   

2.
声乐表演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接受的中间环节,反映了表演主体的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过程,体现着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再创造。"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要有品位,而提升艺术品位的必由之路在于积累表演主体的理论素养,积淀以声传情的"顿悟"力,激发表现的灵感,积蓄自我调控的势能。  相似文献   

3.
隨着紡織品服裝配額制度的壽終正寢,長期以來,制約中國紡織服裝産品出口的主要瓶頸已被打破。然而,西方國家的一些"小動作"讓人不能太樂觀  相似文献   

4.
笔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书画的笔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单单是一根线、一点墨就有文化品位.点的大小、方向、浓淡、枯润,线的长短、粗细、软硬、疾徐,都能显现书画家的品位和境界,这就是笔墨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东汉 "故事""服阕还郎"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故事”是律令以外政府行政中的惯例部分,实具制度的性质。东汉“服阕还郎”的“故事”规定,凡在郎署和由郎署迁出的中央散吏,或已经决定由郎官出补但还未出京师的官吏等“宦皇帝者”,其去官为亲行服时,还保留着与皇帝的私的关系,保留着郎官的身分,服丧后要直接还署为郎。这种保留郎官身分的做法大致产生于东汉,表面上是对郎官的优待,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却主要是为了维持郎官的数量;同时这也部分地体现了东汉官制中的品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服妖”观念是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灾异学说的产物,而“服妖”现象中又蕴藏着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容,唐代以前“服妖”现象与服饰流行、儒家礼仪规范以及民俗禁忌观念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神道设教"的现象学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意义上的"设教",总已经是由对神道的源始"信仰"所奠基的,前者任何时候都不过是后者的脱落形式.换言之,只是因为诉诸信仰之此在,依托于信仰的生存境域,圣人才可能在领有信仰的光辉中分享神道的神圣性,从而真正实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乃中国古代文明最源始也最隐秘的生存方式.在这几个字中,流淌着王道的合法性之根据,蕴含着圣人的神圣性之滥觞,隐匿着整个意识形态延绵运作之秘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念随着华夏族群的逐渐形成而不断强化,夷夏两大族群在文化上的巨大差距通过"夷夏之辨"思想得到了集中体现。文化领先的华夏族群试图改变中原区域夷夏杂居的地理格局,重构一种理想化的夷夏秩序,"服事"理论就是这种政治理想的派生成果。"服事"理论强调文化和职责差异,欲重构夷夏分布格局,有强烈的服务现实倾向。但这一理论设想最终被现实世界所突破,夷夏之间的战争摧毁了理想化的"服事"格局。春秋以后,"服事"理论逐渐丧失其现实意义,转而成为纯粹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9.
刘萍 《北京纪事》2013,(3):104-105
<正>2012年7月28日,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女子10米气步枪选手易思玲,逆转对手摘得本届奥运首枚金牌。与她一同登上领奖台的还有季军喻丹。只见她们身着领奖"龙"服,自豪地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全球展示龙的传人的英姿。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一位老人正凝神端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观看颁奖直播,看看谁第一个穿上"龙"服登上金牌领奖台。这位老人,就是亲手为"龙"服写下"龙"字的张振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存活于大学校训之中,形成一种有意无形的精神性意向,这一意向可以视之为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大学校训的诞生历史悠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能够启发民智,正所谓文史同源,文训相生,文化品位的外化又促进审美品位的发展,印证着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蕴含着文化属性.因此,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与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从史学的长度、哲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厚度四重精神向度,探析中国大学校训对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服饰纹样来表达的,这些纹样具体地表现了中国古代民俗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情感与内涵。本文主要从服饰图案文化与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叙述信仰对于服饰纹样的影响,以及这些信仰在服饰纹样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古礼丧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丧期和祭礼的变化多次"易服"。"易服"具体可以分为成服、变服、受服、除服四种情况。"成服"是依据丧制从平时的服装改变为丧服;"变服"、"受服"是成服之后,依据丧期和丧情的变化对丧服进行的改易;"除服"则是丧礼结束后,改回平时的服装。丧服制度中,"服以饰情"、"变而从宜"的思想通贯于整个丧礼易服过程中,同时也是儒家"制之礼义"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服饰的含蓄美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中。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如西方服饰那般地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罗马、古希腊一样用一块布或披挂,或缠裹于身上,它取其中———半适体,一种包藏人体,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态。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包括服饰文化涌入中国,国人对其无比崇拜,民族服饰因其意蕴风格、设计水平的落后而被冷落。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人将目光投向东方,而国人此时正忙于追赶西方,对民族服饰认识不够,设计师设计水平和创意完成度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民族服饰的发展。上世纪末,由于西方设计师的引领以及国人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国民族服饰开始被接受,在新的世界环境中,我国民族服饰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宫廷服用文化是宫廷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宫廷服饰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文章将从穿衣者阶级色彩、服饰外形以及服饰材质三个方面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宫廷服饰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中华衣冠文明从一开始就与道德、法权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社会各阶层从上到下必须在礼制与法权的严格规定下选择服饰.从某种意义上说,服从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就是服从了专制统治秩序和法权.尽管冠服制度历朝都有所更新,但其维护专制统治,稳固宗法礼制的宗旨却是一贯的.因此,"垂衣而治"作为传统社会历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羌族服饰文化是中国众多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审美韵味出现在民族文化舞台上。羌族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也作为许多民族的前身,其服装造型、纹样、色彩等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宗教崇拜思想、生产劳动和娱乐游戏中,这些因素构成了今天羌族服饰的文化状态,体现了目前羌族服饰文化中的稳定性、独特性、民族性和个性化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几个不同地区的羌族服饰形态进行了简单总结,并对其所包含的宗教思想以及历史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传统旗袍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改造与转换,从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典范。通过对旗袍改良各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旗袍改良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