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拙作《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一文①,曾就南末高宗绍兴十年(公元一一四0年)前后诸将帅的兵力问题有所考核,而对当时“内外大军”(指中央军队)总人数尚未加探索。今特为补充如下: 绍兴初年的内外大军人数,据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绍兴内外大军数》条的记载: 绍兴初,内外大军凡十九万四千余,而川陕不与。宿卫神武右军、中军七 万二千八百(原注:张俊将右军,杨沂中中军);江东刘光世、淮东韩世忠、 湖北岳飞、湖南王 四军十二万一千六百。是年冬, 神武中军隶殿前司,而 右军如故。五…  相似文献   

2.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3.
北魏均田令颁布于孝文帝太和九年(四八五年)。《魏书》中《食货志》及《高祖纪》均作如是记载,互相吻合。《高祖记》更具体指出是在这年的“冬十月”。《魏书·食货志》记载事件遵循了年代次序,均田令的记载在太和十年李冲建议行三长之前。看来不大可能有传刻的错误。均田令颁布的年代应当不成为问题。但许多学者仍然认为颁布年代有误,而提出北魏均田令应在李冲建议立三长之后,或是太和十年,或是更晚一些。 怀疑的根据之一和李安世均田疏的一处文字有关。《魏书·李孝伯附李安世传》: ……迁主客给事中。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多认为岳飞遇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兀术看透了南宋权奸秦桧的投降心理,在绍兴十年郾城、颖昌之战后,遗书秦桧,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秘密条款,于是秦桧一伙秉承兀术的意旨,加紧罗织罪名,附会成狱,终于置民族英雄岳飞于死地.  相似文献   

5.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道”作为宇宙的最高原理及终极存在,乃无形无象无限之大全;“言”因指涉经验世界而落于形迹。“言”之表达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距离与冲突。为了解决“道”与“言”之间的紧张,《老子》提出象征、“正言若反”等言说方式,以方式之改变来战胜“不可说”之困境。然此皆为“方便法门”,惟有于“无言”之静默中方能臻入“道”境。另外,《老子》之道言观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科学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叔瞻考     
《左传》中谓叔詹乃郑人,而《国语》及《韩非子》中则谓为曹人。古籍既有出于前人伪撰者,亦有经后人窜改者。笔者以诸书相比勘,确认《国语》《韩非子》以为曹人者是,而二书亦有后人窜改处;《左传》乃伪书,以为郑人,殊不足信。伪《左传》以为叔詹乃郑人(字皆作“詹”,不作“瞻”)。《左氏僖公七年传》述管仲之语云:“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僖公二十二年传》云:“楚子入享于郑。享毕,夜出,文芊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日:‘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僖公二十三年传》云:“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  相似文献   

8.
我不揣浅陋,在阅读宋人书册的过程中,草成《宋史》中有关史事记载订误十二条,请同志们指教. 〔1〕页545卷二九《高宗纪》:(绍兴十年)闰六月丙子,金人犯泾州,守臣曲汲弃城去,经略使田晟率兵来救,金人败走.甲申,晟及金人再战于泾州,败之,金人引归凤翔.”按: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卷一三六云:(绍兴十年  相似文献   

9.
《藏游日记》乃题润藩所著,内言其受聘于西学士吕推、李默德两位法国人,于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下旬由于阗县城东出,南穿前藏,至二十年六月中旬经青海湖南岸抵丹噶,再由西宁入兰州的途中记载。实际仅记至西宁,全记不过万字出头,吴丰培先生据抄本整理,收入《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功莫大焉。此记有吴先生“跋”,余以为意有未慊,故略考于后,以为补正。一、润藩言:光绪二十年五月,吕推于途中被杀。吴先生跋言:“当时外人屡谋入藏考察,或公开领取护照,或化装潜入,进行窥测,往往引起外交纠纷。此虽外人被杀,未闻引起交涉,故《东华录》等书亦未记载,得此补之,亦可知外人窥藏之又一途程矣。”实际  相似文献   

10.
《满江红》(怒发冲冠),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然而,它并非岳飞所作。这点,余嘉锡、夏承焘两先生早有论证。余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此词不见于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金陀粹编》的《鄂王家集》中;二、此词从未见于宋元人记载或题咏跋尾,而突现于明代中叶以后的碑刻,刻者“不言所据何本,见之何书,来历不明。”(见科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最后修订本《四库提要辨证》卷三五)夏先生的主要论据有:一、贺兰山在西北甘肃河套之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而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  相似文献   

11.
“三归”,指管仲所封的三处采邑。其依据是:1.《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与《外篇》中的《景公称桓公之封管仲益晏子邑辞不受》记叙的是一件事。前者说管仲“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后者则言“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以为其子孙赏邑”;前者言“欲为夫子三归,泽至子孙,”,后者言“今为夫子赏邑,通之子孙”。2.《荀子·仲尼》:“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比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管仲相齐,曰:‘臣贵矣,然而臣贫。’桓公曰:‘使子有三归之家。’” 因此,“三归”可能是管仲原有封邑再加上“狐与谷”。  相似文献   

12.
逸对《离骚》首六句之注,颇多讹误。“皇考”非言父,亦非言曾祖,乃言受氏之祖;“伯庸”即是,此伯庸乃楚武王之长子句王庸。“降”非言屈原出生,乃屈原自言降神;所以选“庚寅”,是因重黎此日被帝高辛所诛而成神。“度”非言时节,亦非言器度,乃回、次之意;“肇”乃“兆”之假借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14.
晋渠考     
晋渠是晋水北河智伯渠的一条支渠。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晋渠住晋阳县西一里西自晋阳县界流入。”又据清代治河专家康基田《晋乘蒐略》记载“李勣任并州长史时,勤于晋阳,边麈无惊,突厥不敢南牧,胜长城远矣。世勣于贞观十三年(639)筑城于汾水之东,曰东城,汾西为西城。武后时崔神庆于东西两城间筑中城,所谓太原三城也。当世勣筑东城,汾东之地湿卤,城中井水苦不可饮,乃架引晋水于汾水之上入东城,以甘民食  相似文献   

15.
天宝十一载(751年)秋,安禄山率兵讨伐契丹,因天降大雨,弓箭松弛,及奚临阵反水与契丹合力围攻唐军,致使安禄山大败而归。在这次战役中,安禄山究竟出兵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载,安禄山“发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兵十余万,以奚为向导”,以讨契丹。(2)《资治通鉴》卷21(?)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 (3)《旧唐书》卷199《契丹传》载:安禄山“以幽州、云中、平卢之众数万人”讨契丹,大败而归。这是一个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6.
世系表(据《山谷全书》、天一阁存明嘉靖《宁州志》、乾隆《黄氏金字牒谱》及诸家记载): 宋真宗天禧二年 戌午 1018年 一岁 黄庶生年有二说。《黄氏金字牒谱》载:生于天熹(禧)已未(三年)五月初一日。令人周裕锴《黄庭坚家世考》,据《伐檀集·自序》:“年二十五,以诗赋得一第”,以庆历二年(1042)二十五岁推算,当生于天禧二年。今从周《考》。 仁宗天圣二年 甲子 1024年 七岁 宋祁登进士第。黄庶《上宋侍读书》中忆述:“某能言,耳已得闻阁下之名,略识文字,口已诵阁下之辞。”宋祁《景文集·祈福蘸文》有云:“行年二十七,乃  相似文献   

17.
〔原文〕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相似文献   

18.
夏代巴人地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代巴人地域考田敏夏代关于巴人的史料仅见《山海经》孟涂司巴一条,《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巴属也。”此外,夏代立国之先,尚有禹时巴...  相似文献   

19.
小月氏考     
大月氏被匈奴所击追而西迁,其中一部分残留在今天的甘肃省西部,寄身于南山羌。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123《大宛传》。《汉书》卷96上也有意思相同的文字,唯“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过大宛西”云云中对月氏与匈奴的关系作了较详的记载,但是关于饮器之说在《大宛传》的开头也能见到)。  相似文献   

20.
一、元朝《实录》是本纪的最主要材料来源 《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告谕廷臣兴修《元史》的旨意说:“近克大都,得元《十三朝实录》①,元虽亡国,事当记载。况史纪成败,示劝惩,不可废也”②。《进<元史>表》也说:“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可知《十三朝实录》是《元史》最主要占大部分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