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不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观念在理论上完成了近代人格观的转型。冯契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出发,经过近代的哲学革命,在理论上阐述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这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由"宗法社会"而"公民社会"、由"现实社会"而"网络社会"两个方面,论述平民化自由人格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圣人人格主要表现在:圣人清净无为,不居功,不占有;圣人的精神境界不易被人们所理解;圣人清心无欲,内心平和;圣人无心无欲;圣人不强求,不妄为,做事适度;圣人具有博爱之心,乐于助人;圣人宽容谦下;圣人诚信、节俭.圣人的人格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人学思想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特别关注人格建设与国家强大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主张破除帝王、宗教、英雄(圣人)崇拜,在融会先秦诸子、佛教和泰西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以"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辅以现代国民的责任、权利、义务观念;一反农业社会的尚"俭"传统,鼓吹求利的人生观,通过改制变法保障国民性格的养成,最终形成理想国民——"新民".梁启超以充满激情的笔触完成的人学思想启蒙,已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4.
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其中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的圣人。到庄子其理想人格是超越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真人、神人。发展到魏晋时期《列子·杨朱》倡扬"从心而动,从性而游"的"自由"人格。正确认识道家理想人格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在建立健康完善的现代社会人格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念中的人治是"圣王之治",其内含的价值预设主要有四:一是人性本善或可善;二是人具有通过内在修炼成就圣贤人格的无限能力;三是"人是天生的道德动物",必须过社会道德生活;四是社会由圣王治理天经地义.由于儒家思想家未能对人能否成圣、如何判别圣人、圣人何以为王、圣人为王后如何治国、如何确保圣王永远为圣(绝不滥用权力)等五大关涉其理念生命力的关键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圆满解答,以至其人治理念不仅内含一系列逻辑矛盾,而且一旦付诸实施,必将陷入理念与现实相背离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为了系统考察西晋著名玄学家郭象的圣人观哲学内涵,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分析认为:郭象的圣人观融合了儒道二家对理想人格的看法。圣人是得到了自身之“性”的人;圣人是“无往不可”的“无心”之人;圣人是跟随时世而不断变化的人。具有了“内圣”之性,自然能够成就“外王”之事。郭象的圣人观反映了其融合名教与自然、主张用道家的自然情性来规范和补充儒家之纲常名教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
儒家学说自其创立之时,就以理想人格的成就为旨归,此理想人格即是君子和圣人。但儒家并不以君子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进一步指向了政治生活的实践维度。我们通过对《论语》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使子路问津”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三章的文本诠释,来凸显儒家德性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天命”为君子人格提供下学上达的形上根据,并奠定了理想人格的逻辑基础,提示儒家君子人格走向政治生活的必然性(天命的召唤);孔子与隐士对政治生活的不同态度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现实追求;圣人“无为而治”一方面呈现了理想人格的治世方式,另一方面也突显了德性在政治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人生论的代表人物当推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从不同的人生立足点出发来探求人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其中孔子立足于社会,积极入世,追求君子型理想人格;而老子则立足于自然,注重个人本性的充分发展,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追求大彻大悟的圣人人格。通过分析比较,汲取两位大家的人生精华,为现代人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学做君子的过程即是一个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性善论、性恶论则为成就君子提供了某种理据。宋理学家张载依据这两种人性论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人们向内探求提供了更为切实的理据。变化气质之途径是反求诸己。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方可成就君子,走向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2.
儒家理念中的人治是“圣王之治”,其内含的价值预设主要有四:一是人性本善或可善;二是人具有通过内在修炼成就圣贤人格的无限能力;三是“人是天生的道德动物”,必须过社会道德生活;四是社会由圣王治理天经地义。由于儒家思想家未能对人能否成圣、如何判别圣人、圣人何以为王、圣人为王后如何治国、如何确保圣王永远为圣(绝不滥用权力)等五大关涉其理念生命力的关键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圆满解答,以至其人治理念不仅内含一系列逻辑矛盾,而且一旦付诸实施,必将陷入理念与现实相背离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论阳明心学的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之道即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一直是儒家学说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王阳明良知说及致良知说的逻辑考察,从本体、工夫及境界诸方面阐述了阳明心学的人格理想:王阳明以内在于个体的天赋良知为圣人气象的内在根据,而致良知即理想人格的培养既是个为圣之学,也是一个"成己"的过程,从而注意到德性培养中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的统一。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阳明站在儒家"有我"的立场上充分吸收了佛老"无我"的生存智慧,并进一步将"自得"规定为有无合一的人格理想境界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偏重建构完整严密的价值理论体系,而是注重确立人生哲学形态,追求人生最高境界。各家各派从各自的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系统出发,在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方面争相斗艳,设计出了各显异彩的理想人格——圣人境界,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了对人类美好理想的幢憬。在这方面成就最卓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推儒道两家。本文拟就两家理想人格学说的终极追求和实现途径、方法之异同作一点比较分析,以请教同仁。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主张诗品、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人格之美的集中反映.从先秦到明清,这种理论经历了"文如其人"理论的滥觞、"言为心声"的理论发展、"魏晋风骨"的审美性位移、"文以载道"理论的深化扩展、"文品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等不同阶段.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和文学观念的更迭,历代文人学士对文品与人品之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博大精深的宋代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尤其是自成体系的发展心理学思想。理学发展心理学思想明确提出人应该而且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境界,即精神上不断超越的“圣人”。圣人的心理特征有二:一是智力与道德的最高发展,即“得天地之正,极人伦之至”;二是其精神境界是内隐存在的,即“圣人之动以天,贤人之动以人”。一个普通人要发展成为圣人,可以通过三种学习的途径:自我学习、生态学习、榜样学习。  相似文献   

19.
以直读先秦儒学经典、探求圣人之学之真谛、经世致用的古学学派在德川时代初期产生,伊藤仁斋是该学派的首要创始人。仁斋倡导古学之目的,是学圣人之道。他通过直接学古代圣人经典原著,也就是所谓的新创古学,努力复原先秦孔孟思想,从而阐明了其支持封建共主体制,注重以仁为根本,强调可用于人伦日用的经世致用之学。他大胆否定官方推崇的宋学而鼓吹古学,揭示了圣人之学与圣人之教不需通过中间媒介,人人可为可行,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自主独立人格性,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新说。仁斋的治学理论及带来的新学风,对后来的另一古学创始人荻生徂徕,以及日后出现的竭力以去除"汉意"为目的的"国学",以及德川时代以至近代的所谓日用之学的"实学",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仁斋的圣人道学,承孔子本意,是当时东亚学人有共识的、以文明———圣人之学来辩华夷(civilized or uncivilized)的努力与结晶,全无近代西方舶来的据种族地域类分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20.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建构,突出地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以其思辨且极具审美情趣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宋明理学理想人格的基础。在"义利"关系上追求对物质欲求的超越,在人格模式构件上,"以诚为本"涵摄内在的道德自觉和外在的独立意志。从思想史而言,其人格模式之意义表现在促使圣人平民化,倡导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格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