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海德格尔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揭示了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提出 了"消解"主体、唤醒"存在",超越技术、顺应自然,拯救大地、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思想。海德格尔的生态思想为解 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薇拉.凯瑟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具有丰富生态内涵的美国西部边疆为背景,在内布拉斯加大草原上精心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性融溶共存的"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家园。本文从三个层次着重探究凯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以期为正面临生态与生存危机的当代人类示范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的生态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简要分析循环经济的实质、阐明生态哲学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共通性,最终揭示了循环经济的生态哲学意蕴,即生态存在论思想。基本含义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杨文丰是我国近年来热衷于生态散文写作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态散文一方面从自然生态与人性生态的层面切入,表达了对"诗意地栖居"的生态意蕴的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巧用警策、仿拟、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建构诗意化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6.
试论生态美学的生存论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论路向"表达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自觉.在对"认识论传统"的"反叛"中,生态美学成为美学自身突破传统认识论束缚,实现由"认识论传统"到"生存论路向"变迁的美学尝试.生态美学摧毁了"实体存在论",开显了"生存论存在论".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视野中,生态美学的现实尺度、超越品格以及人文关怀等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沟通,克服长期以来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生存论存在论的追思中考察、构建生态美学,显露生态美学存在的源始状态,以纠正在传统认识论思维定势中的一些偏见与误解,方是当前生态美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成立,但美学本身却对当下人与自然和谐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危机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这种独特的意义不在生态美学理论借鉴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研究美学问题,而在美学本身就是生态学甚至是深层生态学的。关学自然观是一种使自然“复魅”的自然观,美的事物和艺术本身是一种“让存在”,关学在存在论意义上抵御了人的技术化存在方式,开显了人“诗意地栖居”,从而在根本上牵制甚至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符合现代城市建设规律的存在论美学,其价值在于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从生态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盘点徐州生态美学资源、运用"绿色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宜居城市建设的生态美学路径,努力构建"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人美"美好家园,以生态智慧实现生态自我的"诗意化栖居"。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论"同在":作为理解者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在"(Dabeisein)是伽达默尔描述理解者存在方式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涵义是融入、参与、分有,它表明理解者的存在方式具有隶属性、真理性与辩证性.通过存在论上的"同在"概念,伽达默尔揭示了理解不仅是理解者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隶属于理解对象即效果历史或语言世界的存在,并据此在诠释学领域驳斥了"现成在手"的存在论偏见,提出了有别于自然科学模式的真理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伽达默尔的"同在"概念既是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继承与修正,也是对柏拉图"分有"(Methexis)概念的复活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学界并未对审美生境一词做出详细界定。笔者试图将少数民族艺术的"审美生境"规定为三种概念:"自然生态""日常生活"和"审美意境"。这包含了自然生态存在论、世俗日常生活经验论和富于超越性和现实指引性的艺术人生境界。以生态解读文化,以"方言性"的艺术形态表达日常生活的图景,以"此在"的生命诠释艺术的张力,达到诗意的"人生之境"。从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与艺术"田野"两个层面,将审美生境建构为某种"语法范式",为民族艺术研究和艺术人类学的审美批评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博尔赫斯早期诗作的"家园"存在论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是人类的居所,历来是诗人吟诵的文学母题。博尔赫斯早期诗作带有鲜明的"家园"存在论特色。他诗中的"家园"已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空间概念,而是海德格尔哲学意义上的诗意的存在家园。他以在场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道说形而上的存在真理,以诗人的剑锋与激情创造了独具哲学玄思色彩的精神存在空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勒克莱齐奥作为当代著名的生态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文明批判意义和生态审美价值的儿童形象。作家透过儿童的视野,展现了儿童与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以及向着自然家园的逃离;他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眼中纯净和谐的美丽自然,揭示了儿童对自然家园的本能之爱,指出了像孩子一样亲近自然、回归人的自然天性,是人类走出文明危机、实现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生态存在论的视域中考察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可以发掘其中普遍联系的生态整体主义、共生共存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及平衡和谐的生态人文智慧等,这场在人类生存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掀起的"绿色革命",既是对那个时代的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也为目前我们建构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理想健全的审美人格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文化资源,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可以做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二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三是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对应于经济建设需要考虑的理念是生态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与"审美世界"的创造。经济建设应当注重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从人类与自然的空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时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注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存在论意义上考虑的,彰显人的审美需求并以创造"审美世界"为建设者的伦理承当。  相似文献   

17.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是以荒野自然为背景,指归一个自然的王国。诗人不只停留在要爱护自然,而切切实实地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号召我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沉思,倾听自然的呼唤。斯奈德认为诗歌是"生态的生存技艺"、是"真正的工作"、是"永恒的能量"、是"诗意的栖居"。他的诗学是强调整体论的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18.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玄学背景下魏晋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与皈依自然的生命选择.他们内在地追求本真、自由的自然之性,外在地建立与自然山水之间共生、亲和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违礼越俗的人格个性追求与怡情山水的诗意栖居方式.在"仕"与"隐"之间,"自然"既是魏晋士人所依赖和亲近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的精神、灵魂的寄托与归宿.这种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与生命选择对于当代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早期创作传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情怀,他笔下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诗意栖居的生命诉求,彰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希冀.在他的生态情怀和生命诉求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艺术中心主义”的有效消解,其理论关注焦点不是抽象纯粹的传统美学原则,而是美学与当下生态、存在、现实、人生之间的联系。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审美化、诗意化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