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2.
阿 Q 对于《阿 Q 正传》,既为主角,其地位自然也就显赫。因此,也就难怪鲁迅研究者们在谈到《阿 Q 正传》的人物时总把眼光移向阿 Q——独幸其一人。至于小 D 这等小人物自然就被置之九霄云外,无人问津了。即使偶尔有人提及,也不过是以“阿 Q 第二一言即蔽之。笔者以为这是学者们的一点疏忽,很想为小 D 这个人物多说两句公道话,也算作是做点小小的“拾遗”——一个不自量力的尝试吧。(读过《阿 Q 正传》的同志总不至于对小 D 毫无记忆吧,尤其是那场别具风味的龙虎斗”一定会在您记忆的汪洋里留下一轮心酸的涟漪。然而,这还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与国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科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如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是当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最近,重读了鲁迅不朽的杰作——《阿Q正传》,并翻阅了有关资料,深深感到对过去在《阿Q正传》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只就《阿Q正传》与“国民性”等有关间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10.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11.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阿Q正传》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领导五四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激烈分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的时候。鲁迅用小说这个文艺武器,形象而又生动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戈宝权同志在评论《阿Q正传》时指出,“这是一篇明确的富于讽刺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作”。那么,《阿Q正传》的讽刺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有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用精炼、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勾画出下层人民灵魂的真实,是《阿Q正传》在讽刺对象上的特色。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恩格斯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阿Q正传》虽不是《人间喜剧》那样的鸿篇巨制,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宰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16.
阿Q辨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创作的现实主义杰作《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伟大丰碑。它不仅丰实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阿Q这个艺术形象,是一致公认的不朽的典型。然而,自《阿Q正传》问世的第一天起,对这一不朽的典型就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举其大者:一说阿Q是思想的典型;一说阿Q是阶级的典型。 1对阿Q是思想的典型问题,本文不多加论述,这里主要对阿Q是阶级的典型问题,提出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17.
李菁同志的《关于鲁迅对日译本〈阿Q正传〉的校释》(刊1975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一文,为我们介绍了他最近从《阿Q正传》的日文译者山上正义的儿子山上晃一那里看到的鲁迅用日文亲笔写给译者的信札,和为译本作的校释的原件.他把鲁迅这一封信件全文翻译出来,从而提供了鲁迅的一封集外致日本友人的书简;述说了校释的部分内容,记叙了日译者的简单经历,和手稿的发现经过.这是极其有益的;然而,尚嫌不足的,是对日文译本《阿Q正传》这本书和他的编译者,却绍介不多,言犹未详,似应补充;说编者尾崎秀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卡夫卡是在思想、气质、个性和风格诸方面都反差极大的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是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念念不忘此岸世界;卡夫卡是虔敬的宗教徒,对彼岸世界念念不忘。鲁迅是真的猛士,拥有“粉碎一切”的勇力;卡夫卡是“软骨头”,哀叹“一切粉碎了我”。鲁迅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艺术家。鲁迅富有幽默感;卡夫卡几无幽默感。…… 但是,这样两位作家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和《变形记》,在哲理内涵的表现上却存在着引入注目的“异中之同”,它们都揭示了异化;并且,又存在着更加引人注目的“同中之异”,即《阿Q正传》主要以现实主义艺术方式,从客观角度描绘出了人在社会里的异化处境——阿Q作为一个愚昧麻木的农民在封建性未庄的异化处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四月号“新建设”上,李希凡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作“关于‘阿Q正传’”的批评文字。在这篇文章里,李希凡同志把过去许多人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看法,概括为三类,现在我把他的概括抄在下面: (1)有人根据鲁迅在“俄文本阿Q正传序”里,对于阿Q这一典型说过的几句话:“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