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七年底开始,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同时,展开了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讨论。这场讨论推倒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污蔑不实之词,为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肃清流毒做了一点工作。还一致肯定了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争论。这场讨论是有成效的,它的发生既不是什么人任意提出的,它的结果也不是更把思想扰乱了。当然,对于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一桩“公案”,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这是毫不足怪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在论争中结束,可是这场论争却至今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的这篇文章,则仅限于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论争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批评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想对抗战前期发生的一场文艺思想论争——批判文艺“与抗战无关”论做一重新研究。这场争论的实质,是文学创作的,题材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指出:当时进步文艺界在这场论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创作题材方面的片面性认识。 这场文艺论争发生在1938年底,是由《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编者梁实秋发表的一篇《编者的话》而引起的。他在谈到征稿意见时,有下面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文艺界(主要是国统区)就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展开了一场论争。一九八○年六月,在巴黎召开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运动讨论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梁佳萝重新提出这场历史公案,他认为当年对梁的批评是不公平的。针对于此,不少同志强调,当年的批评“是应该的,也是实事求事的,公平的”。显然,看法很不一致。本文试图从当年论争的全面情况来重新认识这场论争。  相似文献   

4.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是抗战时期我国文艺界关于文艺理论的一次最大的论争。今天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地来评价这次论争。这次论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在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之后,近年来已开始引起人们广泛地注意。这是一个好现象。在国内外的报刊和学术论坛上,围绕着民族形式论争的重新评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们力图以新的眼光来评述和总结这场论争,因此广泛地接触到对于这场论争的历史意义、中心议题以及某些史料和史实的不同观点。我认为,即使因此而出现某些分歧,甚至发生公开论争,总比长期受到冷遇要好。因此,人们正热切地期待能深入地探讨,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本文也试图对于民族形式论争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为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呐喊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得知,1961年5月、6月之际,青海曾发生过一场关于花儿的提高和发展的论争。 这场论争的起因 这场论争是由周朗发表在《青海湖》1961年第5期上的一篇题为《花儿浅谈》的文章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新青年》上围绕以京戏为代表的“旧戏”问题展开激烈论争,一方是师长辈的《新青年》编辑同仁,一方以学生辈的张厚载为代表。世纪初的这场论争,对二十世纪中国戏剧与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对这场论争的背景、人物及论争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与考察,力图在历史现场的还原中再现论争的来龙去脉,为人们进一步深入反思这一论争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战时文化运动的中心。一九三八年三月和四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先后在汉成立。从此,两军奋起,并肩战斗,在中共长江局及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文艺界结成了空前、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于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成长的武汉抗战文艺理论建设,也呈现出崭新、活跃的战斗局面。尽管它落后于当时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但文艺界对一些文艺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对抗战文艺的推进、发展起过不容抹杀的历史作用。它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战旗,沿着新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具有承先启后的深远意义。本文仅就“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和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化两个问题,作历史的回顾和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上发表的带有征稿性质的《编者的话》,引发了抗战文艺界关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论争实际上持续到1944年,长达5年之久,而其余波与影响则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诚然,论争已成为历史,作为后来者,我们无力也无需将这些恩怨纷争辩个一清二楚,但面对历史,必要的反思却能为今天文艺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一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重庆《中央日报》主编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类似发刊词的编者的话里有如下一段文字: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同志是五四革命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者之一。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翟秋白同志高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时仅三十六岁。瞿秋白同志虽然犯过一些错误,但是综观他的一生,应该说他不愧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不愧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九二八年前后,瞿秋白同志曾经一度主持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犯过“左”倾路线错误,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所及,在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革命文艺界,于一九二八年则开始了有名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当时的创造社、太阳社的部分成员,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去解释和阐发文艺运动中的许多问题,但在国际国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些偏差。这场论争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就是促进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的学习和介绍。一九三○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随即设立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一百年来我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一百年中国的文学翻译论争可以分为十大主题,总称十大论争,即信达雅之争、直译与意译之争、异化与归化之争、转译与复译之争、"处女"、"媒婆"与"奶娘"之争、神似化境与等值等效之争、可译与不可译之争、翻译文学国别属性之争、艺术论和科学论之争以及建立"翻译学"的论争。通过对上述事项的梳理、总结和评述,我们简要归结了十大论争的基本内容,并从论争的纵向演进、论争方式、论题的"泛文学化"等方面总结了十大论争所呈现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两个口号"的论争与俄苏文学和文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而这又受制于论争参与者的价值观念与期刊对俄苏文学和文论译介的互动。1934年至1936年,国民党系统的期刊译介俄苏文艺,一般以作品为主,且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题相关。同人期刊译介俄罗斯文学名家名作,也积极译介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艺动态。左翼的期刊译介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苏联文艺政策的文章。它表明中国的文艺界进一步向苏联的文艺思想看齐,因而"两个口号"论争的理性色彩也进一步加强,但同时也使论争中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现象无法完全克服。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初,中国文学批评界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其焦点是如何认识西方的现代主义,中国是否能够发展西方的现代主义以及如何评价中国式现代主义写作。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论争实际上演化成了关于中国文学道路的探讨。从变异学视域来审视这场论争,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语境下是如何发生变异与他国化、并进而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品格建构中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约在本世纪一十年代中期五四运动前夕起,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持续达十多年之久的关于中西文化(或作东西文化)比较的论争,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阐述其特点,并评议其高下优劣。这场论争名为中西或东西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并没有比较中西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只是比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也就是说,主要不是中西或东西的对比,而是封建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对比;比的主要是不同社会发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玄学的论争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一场重要论争,胡适是这一论争中科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本文围绕胡适与这场论争的前后联系,对论争的思想前奏、论争的实质与科学人生观的确立、论争对尔后思想界的深刻影响等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与抗战无关”及其评议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既是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一种传统,也是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但是,文学与政治要不要结合?文学与什么样的政治结合?怎么结合?这也是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不同政治观,文学观、审美情趣的文学家们论争不休的问题之一.1938年12月至1939年4月,中国抗战文学界围绕“与抗战无关”展开的论争便是其中的一场尖锐激烈的论争.本文拟就这场论争及其评议加以清理与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发生的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对于以后二人的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论争的性质、针对性、意义三个方面,对十年来关于这一论争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于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曾发生过行为派与认知派的论争,这场数十年的论战,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今天,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两派学说,对于创立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半个世纪以来,由“乔姆斯基革命”这一命题引发的热议纷争已经成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探究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国际语言学界为舞台,以后索绪尔结构主义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冲突为背景,对围绕“乔姆斯基革命”展开的长期论争进行全方位的追溯,通过系统梳理枝节、深入解读冲突、勾勒演进脉络,试图全景式再现这场论争的原貌,以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一论争的实质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