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体有几种变体 :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 ,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相似文献   

2.
"、"最初是作为一种句读符号的身份出现的,其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侯马盟书>的盟辞中业已使用,细小一点的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短暂的停顿,相当于今天的顿号、逗号;粗大一点的用于誓辞之末,表示文意的完结,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到了秦代,这种"点"的形状稍有变化,不再写成斜点,而是写成圆点了.到了西汉,点号的使用更为广泛,形体上也有一些变化,有大圆点、中圆点、短顿点、长顿点几种.东汉时期,点号进入了字典和经书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有"、".熹平石经中用圆点为篇号、章号.此后,点号可以用作着重号和灭除号.到了唐代,点号又可用作校对符号.宋明时期,点号还可以有别的用途.到了近代,可用于着重号、句读号等.解放后新中国制定的第一套"标点符号用法"中有顿点和圆点两种,分别表示顿号和着重号.  相似文献   

3.
"ヽ"最初是作为一种句读符号的身份出现的,其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侯马盟书》的盟辞中业已使用,细小一点的用于句子中间,表示短暂的停顿,相当于今天的顿号、逗号;粗大一点的用于誓辞之末,表示文意的完结,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到了秦代,这种"点"的形状稍有变化,不再写成斜点,而是写成圆点了。到了西汉,点号的使用更为广泛,形体上也有一些变化,有大圆点、中圆点、短顿点、长顿点几种。东汉时期,点号进入了字典和经书之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有"ヽ"。熹平石经中用圆点为篇号、章号。此后,点号可以用作着重号和灭除号。到了唐代,点号又可用作校对符号。宋明时期,点号还可以有别的用途。到了近代,可用于着重号、句读号等。解放后新中国制定的第一套"标点符号用法"中有顿点和圆点两种,分别表示顿号和着重号。  相似文献   

4.
一标点符号中点号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言中的停顿。句号、问号、叹号分别表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表示句子内部停顿的点号有三种:“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部也用分号”,“逗号表示句子内部一般性停顿。”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点号,“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示下文”。各种停顿,长短不同,显示的等级也不同。一般说来,句号、  相似文献   

5.
分号,是用在联合复句之分句间的符号。既是分句就不是语段(又称句组),所以不能用各个长长的语段之间,语段之间当用句号。有的文者,1、2、3序号后各一个短短的分句,有时用分号。  相似文献   

6.
标点符号歌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标点符号的名称和用法,我试编了一首《标点符号歌》,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把《标点符号歌》写在下面,供教学时参考:句号[。]是个小圆圈,句子完了写后边。逗号[,]有条小尾巴,句中停顿就用它。顿号[、]好像瓜子样,并列词语就用上。分号[;]一点又一逗,并列分句点后头。冒号[;]两点紧相连,提示语后就出现。问号[?]象个倒弯钩,问句完了写在后。引号[“”、‘’]左右分两边,引用、强调、否定的话儿写中间。破折号[——]一直线,表示说明、转折、递进就  相似文献   

7.
诗化人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回答.诗化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自由、彼此相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诗化人生的求索、感悟和体验.诗歌以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为开端,随后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而结束.全诗各节基本上都是逗号、分号和句号,但有两处使用了感叹号,一处使用了问号.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视角下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实际上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他者交流互动的过程,个体网民在"主号"和"副号"上的网络社交行为就是其现实中自我呈现的延伸,无论是"主号"还是"副号"这两个舞台之上的自我呈现都指向屏幕背后的自我。尽管个体对于"主号"与"副号"的使用有着明显被人为区隔的痕迹,却也有着许多无法割断的交织与重叠,两者结合在一起更加全面地实现了使用者自我呈现的需求。"主号"和"副号"之间的切换、交错、重合、互补联合构建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自我。  相似文献   

9.
逗号与日常保健活动 在标点符号体系中,逗号是我们应用最多的一个符号,其本意是在一个句子的内部,发挥短暂的停顿作用.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活动而言,每一项保健活动之间也同样需要一定的间隔时间. 举例而言,假如我们在一天之内要进行晨练、早餐、工作、中餐、午休、游泳、晚餐和睡眠八项四类保健活动,其间就一定要有一定的间歇时间,晨练之后稍作休息,再进食早餐;早餐之后,大概经过半个小时之后再进入工作状态,可能会产生良好的工作效率;工作结束之后,早晨所吃的食物也完全消化吸收,便可顺利进行午餐;午餐过后的午休,既不能废止,也不能时间太长,一般入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即可,类似于逗号的作用一样,既不能像顿号那样短暂,也不能像句号那样太长,更不能像省略号那样无休无止.  相似文献   

10.
分号用法辨     
分号是一种用法颇为特殊的点号。对分号用法的阐释,语文工作者似乎煞费踌躇。反映在语文工具书及语法专著中就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表现出不同视角的分头探索而又精芜并存、歧见错出的情况。本文拟择要简析,提出一点肤浅的见解,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 一、分号用法阐释举要  相似文献   

11.
"教(叫)"在近代汉语中有表示被动与使动的用法.本文讨论了"教(叫)"的这两种意思的源流及发展."教(叫)"的被动义由使动义转化而来.文中并以"教(叫)"和其他词为例说明,在汉语中使动句和被动句有互相转化的可能,转化有两个原因,一是两种句子形式相同,二是两种句子具有语义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重文现象的识读,可将其归为同体重文和包孕重文两大类,前者又可归为同字重文、同词重文、同句重文三种,从而可丰富对古代文献书写符号的研究,并对重文号的识读进行科学的划分与规范。  相似文献   

13.
也说元代指物名词后加“们(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梵语、蒙古语对汉语影响力的大小,汉语中动、植物名词与"们(每)"组合句出现的差异两个方面,论证了是汉语自身因素导致了元时汉语中出现了指物名词与"们(每)"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社会使用和语言内部联系两个方面,讨论汉语称谓中"措大(醋大、措多)"、"寒酸"、"酸"、"醋"、"半瓶醋(半边醋)"、"半瓶"、"半罐水"、"半桶水"、"半铫子"、"半吊子(半调子、半彪子、半膘子)"、"杓子"、"二百五"等词语之间的源流关系,对这一演变的基础和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微信因具备交互性、非线性、强关系等圈群化传播特征,容易成为热点事件极端信息传播的温床,造成负面情绪的圈群化感染和传播.根据对2019年"国内年度十大社会热点事件"及百度沸点APP发布的"百度国人搜索榜单(年度国内事件)"中排列前5的社会热点事件和政治热点事件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热点事件中的公众号文章情绪与评论情绪具有一致性,且自媒体公众号呈现的情绪表达一致性高于官方媒体;公众号通过煽情化叙事进行情感动员,表现出明显的煽情倾向;政治类议题中正向表达的公众号文章对激发公众正向情绪有明显影响.因此,本文提出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公众号要打造渗透型圈层传播结构、积极设置正能量议题等传播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符号与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与当代学术词汇中的"象征"与"符号"虽然源自西方与西方学术,但是在汉语的语言习惯中,是两个有意义差异的词.象征与符号指示着人类两个既相关又有区别的经验现象,在西方学术中,也被相互有区别的两种学术思潮所开拓.  相似文献   

17.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相似文献   

18.
<欲望号街车>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南部生活的时代写照,主要讲述女主人公布兰奇在不断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拉康的两个观点--"欲望即缺失"和"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文本中得到充分展现."欲望"是布兰奇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各家考释西周金文"蔑(曆)(历)"一语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共同点是"动词+定语+宾语"句法.接着从"蔑汝(曆)"之"汝"为宾语、"穆王蔑长"和"长(田)蔑(曆)"上下文互勘、"蔑某(曆)"和"赐某金"上下文对举等三个方面来证明"蔑某(曆)"是"动词+宾语1+宾语2"双宾语句式.再从张光裕发现的新铭"加曶(曆)"一句出发,系联"加子白义"一句,以传世文献作为旁证,提出"蔑(曆)"即"加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