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它牵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运动的动力体系。然而,又靠什么力量来启动生产力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二是来自生产力自身的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靠什么来加速这个运动过程呢?笔者认为,主要靠改革和教育。因为只有改革和教育才能有效地调动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劳动者更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能动地驾驶社会矛盾运动。因此,改革和教育应在社会动力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后者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精神生产力是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力量,由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构成,它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知识是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多寡,是决定劳动创造力大小重要的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3.
论初级阶段资本的生产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从一个理论命题谈起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任何社会生产的两个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任何社会的生产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所谓的社会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生产的历史结果,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显示必须借助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总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运行结果;而一定的生产方式必须以历史的生产力为条件,即一定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经济学最基本的研究课题,是生产力的内在因素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并以此为基轴,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目前理论界对生产力内在因素问题尚有争议,本文对此谈点看法,亦作初探。一、研究生产力内在因素的两个方法论问题生产力揭示的是社会对自然的关系。毫无疑问,它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使用价值的社会力量。这种社会力量,有着自己具体的存在方式。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来看,生产力的具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充分体现他紧紧抓住了社会结构运行的两个关键环节——生产力和文化力,即推动社会矛盾运行的最活跃的动力。其重大意义是:它昭示着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文化力与生产力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互相推进,其目的是及时有效地调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形成整体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或其组成部分只要相对地更能直接地或间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相对地更能实现或有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在相对的意义上被认定为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解放思想、批判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塑造先进革命者或劳动者、削弱落后国家并增强先进国家力量、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8.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观点来看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注意分析改革的否定性.关于改革的否定性的含义,似乎可以这样规定,它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特别是其各种体制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以往既定的社会主义体制制度内部本来就存在着肯定和否定这两种力量,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发展,其中否定力量上升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否定力量最根本的是来自于社会生产力,因为社会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要求发展自己,当  相似文献   

9.
《新学术》2007,(4)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未来社会建立社会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自然人联合体的方式组织生产,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劳动者。生产力是选择所有制形式最根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对教育功能的不同认识与评价。本文拟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教育的经济功能作一浅探。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教育是生产力之本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教育的经济学属性正是体现在对这两者的深刻影响之中。(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之母机。列宁指出:“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人、劳动力。”①劳动力是生产力构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首要条件。对这种劳动力的特…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变动和发展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人的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处于互动的运行机制中,二者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提高。(一)国民素质制约社会发展第一,国民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国民的主体是社会劳动者,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从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来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活的要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转化为生产工具或其他物质形态;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发展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强化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又要发掘人的主体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强化主体生产力的社会文化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群众文化既是发展精神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又是发展物质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通过文化艺术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娱乐、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我省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换阶段,与之相适应,我省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点上。社会文化,从广义上说,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文明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党的十二大文献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区分为共产主义思想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两个层次,而且,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往往也被单独区别出来,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发展研究,只是指除了政治意识形态、科学、教育等主导或基础部门之外的其余的精神文化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如文化艺术、图书、博物、出版、娱乐等。这仅是就目前的研究对象而言,并不代表社会文化的严格定义。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总是受三个基本的社会因素制约的,一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畜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获,除了养活自己外,还略有剩余。这不仅为剥削奠定了基础,而且给脑力劳动创造了前提,虽然就个别体力劳动者来说,剩余劳动产品数量极其有限;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剩余产品的总和却相当可观,允许少数人从其中分离出来,专事文化、艺术和宗教等精神活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大纲领之一,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其重要性,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落到实处,才能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协调发展。一、从生产力要素看文化的重要性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是劳动者,而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对劳动者能动性的发挥又起着重要作用,据目前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提合理化建议降低成本率,工人为5%,中专技术员为10~15%,大学以上文化者为30%。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至关重要,而科技也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内容包括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规定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那时以来党中央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反复强调,始终坚持,在任何情况下毫不动摇。今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的重要谈话,又一次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观点。这对我们更加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个思想贯彻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所有一切工作中去,无疑将会产生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心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也有一个相应的重心转移,从注重研究生产关系的革命变革,转向研究生产力自己运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机制。这里按照“系统结构——内在动力——发展规律”的逻辑顺序,对生产力的十个基本规律作一初步探讨。 (一)生产力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开放系统,层次、要素是不断增加着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改革是历史的动力。凡是前进的社会,无不依赖于改革;只不过有大改与小改,自觉地改与不自觉地改之分罢了。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只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其他任何一种阶级社会的改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群众性,即是社会主义改革独有的品质,是社会主义改革先进于其他社会改革的最显著标志。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最强大的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任何社会的变革,最终都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需要改革,自然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来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劳动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而劳动群众对社会的各种要求,是社会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生产力,探索、研究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基本前提和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浅见,希望能引起广泛的注意。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原理。对于这一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力量的任何简单化、公式化的理解,在客观上必然要延误生产力的发展,延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