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服饰文化概述王正华拉枯族是亚洲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中国拉祜族总人口为41,1476人①,全部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西双版纳、红河、玉溪五个地州的20多个县(市)②。拉枯族自称拉枯或拉枯纳、拉枯西、拉枯普...  相似文献   

2.
拉祜族厄莎神的演变张强研究拉枯族的神话,首先遇到的是神的起源问题。"神的诞生是神话诞生的前提,蒙昧思想的诞生是神的诞生的前提。"①和所有的民族一样,拉祜族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拉枯族先民们在理解充满神奇的自然界时,借助自我感受去推...  相似文献   

3.
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传统宗教文化特点李根宗教,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与拉袖族历史同起并存的。宗教文化不仅是拉枯族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且涉足于其社会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拉枯族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宗教文化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拉祜族厄莎神的形象塑造晓根拉枯族是一个信仰多神的民族,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家有家神,狩猎有狩猎神,总之,其认为万物皆有神。然而,对拉枯族影响最深、最大的莫过于天神厄莎。他不仅是天地万物的缔造者,而且是拉枯族整个社会生活的主宰者。厄莎形象的塑...  相似文献   

5.
论拉祜族“芦笙舞”及其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多姿多彩的“芦笙舞”集宗教、礼仪、生活、娱乐、艺术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拉祜族的精神风貌和“猎虎民族”的特点,成为拉枯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继承其传统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拉祜族文字属于地域性方言文字,没有在全民族中通用。拉祜文的应用曾对拉祜族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国内外拉祜语文字的缺陷和新时期拉祜族族际共同语的日趋形成,拉祜语文字的推广应用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拉祜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山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普查约四十一万一干多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东西两面的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另在红河州的金平、玉溪的元江等县,以及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均有少量分布。拉族族属于古代的羌人系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从青藏高原南下,几经迁徙,于明清时期最后定居于现在分布地区,与哈尼族、佤族、傣族、汉族交错聚居或杂居。  相似文献   

8.
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6):55-55
苦难时期,思茅镇沅彝族哈尼族拉枯族自治县寨子里一些苦聪人没衣服穿,就靠芭蕉叶、棕皮、蜘蛛网等做衣服来穿。做蜘蛛网衣服先要收集蜘蛛网,把几百张蜘蛛网铺在一起,再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比如中间适当地拉上一些棉线,甚至可以拉上一些棕叶条等物。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云南纳西族、独龙族的基因分析,结合与古羌人相关的藏、彝、白、哈尼、普米、景颇、拉祜族等族群的基因特征,融合包括体质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的广义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族源研究的多重证据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辽朝是契丹族于公元十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在其存在的二百多年间,"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辽史·太祖纪》赞),堪称当时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不仅如此,辽代制度与文化也颇具民族和地方特点,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江格尔》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蒙古族史诗,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由广大蒙古族群众创作而成,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江格尔》史诗中有两个基本母题系列即:婚姻型母题系列、征战型母题系列。透过这两个系列可以看到蒙古族原始思维审美意识,及审美意识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拉祜族芦笙舞是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李石开一家四代的典型家庭传承、传承馆传承和拉祜族特有节庆活动传 承等多种传承方式,以李石开一家带领老达保村民外出展演、雅厄艺术团展演、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的原生态实景演出和芦笙舞 进校园的传播途径,共同演绎了拉祜族芦笙舞的传承与传播的实践进程。拉祜族芦笙舞不仅在延续拉祜族传统文化本体有重 要作用,而且这一载体还不断促进老达保拉祜族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东尼.沃克(Anthony R.Walker)的<积德与太平盛世:拉祜人礼仪生活中常规和危机活动>是他从事拉枯族研究长达40余年的总结.他所采用的跨时间和地域的比较法、长期细致的田野调查与广泛的文献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的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小社区与大环境相联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主题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密切联系的方法,都值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服饰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厚重的生态文化意涵,成为几千年游牧文明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积累的文化遗产。重复审美意识是分析游牧文明的独特视角,文章通过蒙古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形制的重复表现形式,探寻蒙古族服饰背后所隐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认为重复审美意识是蒙古族服饰传承发展、经久不息的源泉动力。当今时代,深入发掘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构建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共生反哺的理念,才能推进草原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传统道德,既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首先,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次,拉祜族传统道德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其三,拉祜族传统道德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拉祜族传统道德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吸收与改造,使拉祜族传统道德升华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婚姻习惯法是拉祜族习惯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拉祜族婚姻习惯法体现在恋爱、订婚、结婚、离婚、再婚、财产继承及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诸多方面.拉祜族婚姻习惯法的大部分与我国婚姻法相一致,但仍存在一定的冲突.只有主动地与婚姻法进行调适,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婚姻习惯法在拉祜族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史诗 ,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点 ,如充满浓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观念 ,展示了拉祜族家庭婚姻和传统伦理道理的演变过程 ,同时还揭示了拉祜族社会生产力由低向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阐示了拉祜族从游猎到游耕再到农耕的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拉祜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拉祜族的研究,近十余年来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本文拟就其主要成果分专题综述于下,以展示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一、社会形态研究关于拉祜族社会形态的研究,是近年拉祜族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学者们对拉祜族原始社会及其残余形式的研...  相似文献   

20.
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悠久的拉祜族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边疆的山区。该族自称有拉祜西(黄拉祜)、拉祜纳(黑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三支。有些地区的汉族人民称他们为“苦聪人”,而分别称三个支为“黄苦聪”、“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