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可界定为:高校后勤从目前自我供给、包办一切的自我封闭的体制、运行机制,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主,教育规律为辅,对外开放、走向社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化过程。高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改革,使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走向。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当遵循四个原则,选择“内外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内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内化作为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具有内容选择性、模式可变性、过程发展性等特点。作为个体道德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道德内化,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认同自居、自我强化等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后勤保障,本文就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行了一般性探讨,即深化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目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及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后勤改革要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加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现代化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逐步与社会第三产业接轨,引进竞争机制,强化自我约束意识,使改革在法制轨道上持续、稳步、健康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4.
班级活动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吴立德青少年社会化,是指青少年在特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与社会,致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及个性特征,按照其所处社会的规范,成长为社会积极成员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成熟。在以班级...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企业管理中的学习型组织构建引入到大学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深入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精髓,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班级建设松散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班级成员心智模式、建立和谐愿景、个体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时学习型班集体构建后应表现出的内外在形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85年和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要实现社会化。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完全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高校承担或提供后勤服务:同时,将现有的学校后勤转化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产业化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并逐步使之融入社会第三产业的服务体系之中,最终形成多元化、全方位支撑、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体系,从而使高校进入能集中力量组织一线教学、科研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班级:高校创新班级管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高校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面临着复杂的新情况,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传统班级功能的发挥。学习型班级注重以人为本、知识共享和自我超越,是对已有的学校班级教育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探索,它以共同愿景、班级品牌、党团组织、班级文化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改进学生活动参与方式.探索多样化载体,全面提升班级建设实效性.增强班级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8.
女性要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与男人完全平等的权利,首先要强化自我主体意识,实现全方位的社会化。而要实现其社会化,就需要克服世俗的“依附”、“软弱”心理,自信、自强起来,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成长为实现社会期待的人才。女性社会化过程的核心内容就是文化化,而文化化的基本内容是知识化、智能化、技能化、角色化  相似文献   

9.
班集体是高校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体。大学班集体能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具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班级文化建设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良好班风的营造上下功夫.班级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加速期大学生社会化的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化的内容、模式和目标三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化模式由单向进行向双向互动过渡、由线性模式向网状模式转变、由真实社会化向虚拟社会化转变。大学生社会化目标由完全的同一性转变为有个性的发展,由个人和社会目标的分离变为个人和社会目标的统一。社会转型加速期大学生社会化的新变化和新内容,对高校就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社会实践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信息流动前所未有地重要。在三次互联网发展浪潮中,信息生产的流量化以及流量的符号价值化逐渐成为塑造网络社会空间运行秩序的重要机制。流量平台化是Web 2.0时代信息流量的生产逻辑,其本质是数据资本化和价值化,通过“流量变现”实现虚实转换,影响人们线下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地位结构和权力关系格局;流量社会化是元宇宙时代信息流量的主导范式,在新的数据确权技术和交易中介基础上,形成“一超多强”的流量生态格局,流量将在元宇宙不同场景下被深深植入社会时空运行的秩序法则之中,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如何应对人类社会数智化进程中流量平台化与社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学术和政策研究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 ,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以及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分析了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管理的董事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班级人际关系研究——整体网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和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同学之间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的相互关系.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班级团结的纽带,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整体网分析方法,从强关系、弱关系两个角度对一个大二本科班级的人际关系进行实证性分析,以借此探讨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监狱工作社会化的作用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监狱的社会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监狱工作社会化对于监狱工作和罪犯回归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狱工作社会化必须处理若干关系。中国监狱工作在教育改造、监狱管理和劳动改造的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同时,也要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又称为人际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俗感的过程.在个体发展中,人们离不开同他人的交往,如家庭成员之间、同伴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往等等.通过交往,人们习得了许多社会文化知识、道德伦理规范、生产劳动的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素质,适应了社会的环境,完美了自我的人格,发展了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社会化而成为一个社会人,使个体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脱离人类社会或隔绝与他人的交往,则会使个体成为卡玛拉式的“狼孩子”.因此,学术界将社会化视…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部门,具有着个人社会化功能。图书馆所载知识的自主选择性、说理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使其教育功能的发挥过程恰好符合个人社会化的机制规律。对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如教导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培养社会角色等,图书馆均能起到独具优势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强化图书馆人的社会化意识、科学选配图书资料、营造育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加强图书馆的个人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传统班级管理组织模式是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化的产物, 其固有的弊端: 等级性、封闭性、形式性、管理宽泛、缺乏针对性, 使之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重建班级管理组织模式, 必然要革新观念, 确立重建原则,勇于实践。新的班级管理组织模式以群体志趣差异为依据设置干部,引入竞争,实行轮流制、聘任制、导师制,进行多元评价,这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双重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大学生入学与就业方式等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化开始从单一的国家教化转变为国家教化、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三结合。顺应这种趋势和体现学生本位的思想,高校学生管理开始向民主型、法制型管理转变。现行《管理规定》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对主客体的认识,并从管理、被管理、权益和办学自主权等角度丰富了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基础角色意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化都是合理的、积极的,过度社会化也对学生成长不利。  相似文献   

19.
王二翠 《南都学坛》2009,29(6):138-139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运行的社会化,其显著特点是后勤实体等同于社会企业的运行规则和管理标准。所以,必须重塑后勤部门与学校的经济关系,打破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虽然大多数后勤经营实体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依照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核算,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的内涵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的总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控制调节的过程。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出现了新的变革,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将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负责政策职能的组织机构承担“掌舵”的责任,把握发展方向;负责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承担“划桨”的责任,推动具体实施。这意味着公共管理的实践进一步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体制、方式等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探索公共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的途径和手段。近年来,浦东新区从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现代化一流城市的管理要求,在公共管理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试行了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