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对狄兰·托马斯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托马斯的自然观,通感的运用,生死欲主题,人称的运用,比喻性结构几方面阐述了狄兰.托马斯诗中的"应和论"思想,以及"应和论"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波德莱尔与傅立叶之关系问题,国内几乎无人论及。傅立叶宇宙论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哲学、美学来源之一。准确地说,波德莱尔的"应和"所对应的就是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和"普遍类比原则"(相似性)。由于傅立叶宇宙论是其历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也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和吸收。  相似文献   

3.
超验主义是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思想基础之一。对超验世界的顿悟与体验,虽与渡德莱尔年轻时嗜食兴奋剂有关,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却与瑞典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通灵术密切相关。文章不但阐明了波德莱尔应和论与斯威登堡通灵术的联系,也较细致地考察了作为宗教哲学家斯威登堡的身份和理论。由于事涉康德,也阐明了康德与斯威登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九六二年钱钟书先生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文《通感》,认为修辞学应该研究这种语言现象。随着修辞学的繁荣和发展,修辞学界对“通感”的探讨和研究逐渐热烈起来。已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的分歧明显而又突出。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应当加以总结和探究。但是有些同志却认为“通感”不能构成辞格,是修辞的心理基础,这可以以秦旭卿同志的《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为代表。本文拟就秦旭卿同志所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通喻刍议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比喻类型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修辞学界。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的《荒原》被公认是一篇难懂的伟作 ,诗中大量神话、典故和文学作品的引用给解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大量象征、意象变形和通感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使得诗歌更加晦涩朦胧。本文从《荒原》中体现出来的艾略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波德莱尔对艾略特的影响、通感的使用和意象的变形粘贴等方面探讨了《荒原》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的synaesthesia与汉语的“通感”是对应的修辞格。本文引用了中西文学中的经典名句,对该修辞格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运用加以对比分析,说明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文章还谈及“通感”与“移就”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魏尔伦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诗学理论,重视音乐性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他用语言模仿乐音,以独特的声响打通人的感官,实现感觉挪移,以求达成波德莱尔的"横向应和".诗人借助"再现"的音乐表现手法,使诗意如音乐回环往复,从而推动语言的所指多层次地向纵深扩展,最终达到表层和深层的"纵向应和"."复调"作曲技巧的运用,既构建了立体有形的外部世界,又表达了无形无边的人类情感,实现了"横向应和"与"纵向应和"的结合,诗义直达无限.魏尔伦的诗歌通过有形与无形之间无限的展示空间,较为全面地表现世界和人性的本质.由此,魏尔伦以音乐语言继承和发展了波德莱尔的"应和"理论,丰富了象征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奠定了自己象征派代表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通感”这一术语,过去曾有很多人作过诠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秦旭卿先生在《论通感》这篇文章中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独到见解。秦先生说:“钱钟书先生对通感这一术语是这样解释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先生的这一解释就把心理活动的现象渗透到文学和语言学中去了,为这些文学和语言学的现象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秦先生这一介绍,把钱先生的见解又作了新的概括与升华,从而  相似文献   

10.
通感现象分为修辞性通感与感知性通感,前者是对后者的模拟与推衍。通感现象为自然语言“音”(语音 或音系)与“形”(文字)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发生学理据;同时,“音”与“形”这两种语言形式与“义”(语义内容)之 间的相互确立同样体现了通感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现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其描写对象是以往文学史上所从来没有过的 ,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大多为丑恶的东西 ,作者以丑为美 ,化丑为美 ,向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与之相对应 ,在艺术上作者在文学史上最早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 ,其主要手法是 :通过暗示来识读奥秘 ;通过具象描绘破译抽象情思 ;从联想产生形象。而其象征手法的理论基础是他自己提出的通感理论  相似文献   

12.
近期国际汉学界山水美学论文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哲学术语为核心话语,追求原创,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既有以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气优先论”“水首生论”与中外文论结合,揭橥山水美学研究路径的哲思;也有检视中国山水景观源流与西方“景观”差异的力作;更有从中国古代山水作为诗画大家“游、居之所”出发,用后现代话语阐释中国山水及其诗画“读什么”和“怎样读”;或对“通感”与山水诗画之“兴”的探讨。由此形成海外中国美学研究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 ,即所谓“两结合”论 ,其之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中有所变异与创新 ,是因为毛泽东的精神深处存留着传统诗学“奇正”说的深刻印记。通过对“两结合”论与“奇正”说的探讨 ,认为毛泽东的“两结合”论 ,既是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民族化 ,也是传统诗学的“奇正”说的现代化和革命化。  相似文献   

15.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交感论,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创立了新的诗歌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堪称象征主义的宪章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气”范畴在唐代文论中的展开.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诗学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文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文之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气”的考察。上述论说维面与内容.初步展开了我国古典文“气”范畴.为其在后世文论中的充实、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该文自钱锺书<通感>人手,从中西方文论、诗作、音韵、移借、沟通等新视角对通感现象加以探索,以期对通感艺术修辞特色的研究成果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上帝论中“圣爱的属性”、救赎论中的“满足说”和“道德感化说”以及圣灵论中的“原罪说”和忏悔意识对巴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了5—6岁幼儿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4个音乐要素引发的感知觉层面的艺术通感特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试选择了高音对应明亮的、高位置的、大的物体,低音对应黯淡的、低位置的、小的物体;长音对应长的、静态的、重的物体,短音对应短的、动态的、轻的物体;强音对应大的、重的、硬的物体,弱音对应小的、轻的、软的物体;当呈现钢琴/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单簧管/小提琴两两配对音色时,前一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对应小的、轻的、光滑的物体,后一种对应大的、重的、粗糙的物体。此外,由钢琴、小提琴和单簧管产生的4个音乐要素引发的艺术通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5—6岁幼儿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4个音乐要素可引发多种知觉层面的艺术通感,来自不同乐器的音源对上述的艺术通感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