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顾有识一、道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壮族道教是汉族道教和壮族巫教相结合的产物。汉族道教始于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金、元时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据传,汉族道教在晋代传入壮族地区。民间认定、晋代...  相似文献   

2.
明中叶以降,社会政治环境对于道教是不利的,道教的衰落趋势难以阻挡,天师道的发展趋势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逐渐深入社会下层,向民间普及;明代道教俗神庞杂多样;道教经典的解读趋于通俗化。  相似文献   

3.
四川剑阁县新发现的"天师石敢当"碑,时代为明代正德三年。联系相关文献,碑文中多处神符和词语带有明显的道教因素。该碑原立位置极有可能是在今老君庙建筑附近的某处当道路口或宅院附近,立碑的目的在于收摄鬼精,斩绝复连,断除痨瘵。此"天师石敢当"碑是迄今所知文字最多、内容最丰富、最具特点的"石敢当"材料,是道教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受宗族、时代思潮、道俗交游的影响,陶渊明的确是信仰天师道的。  相似文献   

5.
张留孙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京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即作为天师代表留在大都.不久,张留孙因祈祷、治病有功,获得了世祖的宠信,被敕封为"玄教宗师",从而成为一位开宗立派的著名道教人物.玄教宗师在元代共传承了5代.随着元朝的灭亡,玄教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张留孙和其弟子所创立的东岳庙,至今仍是北京地区的重要道教宫观.  相似文献   

6.
天师府是道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龙虎山天师府始建一事,值得深入辨析;依据文献史料,龙虎山嗣汉张天师住宅,宋时应位于清朝转设上清关门附近,并非建于上清观门口;琴斋、翛然堂、冲虚堂等建置形式,曾为宋朝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家居住宅,也为宋代嗣汉张天师家居住宅唯一可考建置形式,至于有宋一代,其他天师住宅建置情况,因史料缺乏,失考。  相似文献   

7.
上清宫,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贵溪县龙虎山山麓,从东汉开始,天师张道陵就在这里炼丹,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龙虎山有99座奇峰,峰峦叠翠,千姿百态;66处绝景,景景险峻,各呈妙处;逶迤的上清河水像一条洁白的缎带,绕峰穿谷,碧波荡漾,真可谓是山奇水秀,风光绮丽。《水浒传》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道教的“天师”是世袭的,每一代“天师”实际上都是打着“天师”旗号,搜刮钱财、欺男霸女、血债累累的大恶霸地主。世世代代,恶霸地主们利用“天师”的旗号榨取民脂民膏,大兴土木,曾在龙虎山上修建18宫、24殿、81座道院。历代“天师”起居处称“嗣汉天…  相似文献   

8.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北魏静轮天宫为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的标志性建筑,是寇谦之新的成仙理论的具体实施。它是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以来神仙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汉武帝柏梁之流的建筑理念加以创制而成的。而太武帝灭佛,则与魏太子拓跋晃奏停建造静轮宫有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彭州葛仙山为道教名山,历史上属天师道二十四治之第五治葛璝治。葛仙山道教的起落变化,史载不多,其具体情状散见于古代典籍之中。本文在考辨了五斗米道确属张陵所创立的基础上,对彭州葛仙山道教的兴衰进行了考证与梳理,同时还探讨了天师道在创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颇具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道教建筑属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承道教文化的载体.就建筑形式和艺术特征而言,经过与佛儒建筑的融合与渗透,道教建筑依然保存其独有的文化特征——神话内核,从而形成特有的建筑特色.介绍道教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神话对建筑思雏的影响,以及遗存的道教建筑特有的神话特征.  相似文献   

13.
道教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了些,但近十年的研究大有飞越这七、八十年历程的趋向。表现之一,是如下专著的出版:两部《中国道教史》(分别由任继愈及卿希泰主编)、两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道教史》(分别由汤一介及胡孚琛主编)、两部教派史《天师道》和《金、元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的张鲁北迁,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五斗米道在全国范围传播开来,并逐渐向上层社会发展,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士族道教.同时又造成五斗米道内部思想上组织上的分化,营造出新道书、新道派产生的环境,开启南北朝天师道之变革,从而为完成原始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嬗变、蔚成道教正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3,(4)
"上清"出自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道教崇奉的始祖太上老君"一(无灬)化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正一道尊奉上清灵宝道君,所以上清的历史源远流长,天师道自汉末创立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兴替,大约1800多年,从张道陵至张恩溥,在大陆共传了六十三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世家"的"天师世家"。上清地处江西鹰潭市东南16公里处的龙虎山麓,是中国道教正  相似文献   

16.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五斗米道北迁后,三张的传统传教方式被打破,道教的传播体系陷入混乱状态.紧接着佛教迎来了传入中土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对道教的传播也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重振道教,以寇谦之为首的上层道士借鉴佛、儒思想,清整旧天师道的传播体系,将新天师道建立在依附上层政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道教思想不仅具有自身的历史演进,而且根据不同历史情境有效"转化"并创造了自然生态的审美秩序原则,有着自身遵循的内在审美思维逻辑。《三天内解经》有对其秩序原理以及内在逻辑的立体呈现和深刻阐释。作为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三天内解经》不仅提出了重要的道教思想,而且从强调生克互济、万物一气的自然整体美思维模式,到真道好生,修真念道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道教美学思想,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潜在价值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早期天师道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注》是研究我国传统"师道"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传承了先秦道家"以道为师"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道"、"道诫"作了宗教神学化的解释。它将是否符合道、道诫作为师德的标准,选择"善能知真道者为师"。道教"师道"的具体内容则是助道宣教,亲誉求善之人。道教是讲辨证法的,除了以善人为师,还主张以"不善人为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研究尚不充分,其师道的内涵及意义,仍需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