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清教主义伦理观是早期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清教徒移民追求宗教自由,却排斥和驱逐清教"异己";人们在殖民地草创期勤俭节约、清心寡欲,但随着个人资本和财富的增加,清教伦理价值观逐渐受到侵蚀;清教徒不仅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而且在现世生活中也积极参与选举,争取民主和自由权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美国早期文学,分析清教思想与新英格兰早期殖民开拓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清教思想对早期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的建设和开发具有积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早期文学的根本精神,就是以清教观点认识、解释、参与殖民进程。  相似文献   

3.
17世纪30年代,安妮.哈钦森(Anne Hutchinson)在参加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清教活动中,提出了改革清教的思想主张。其宗教思想及活动表现了安妮的女权意识。虽然她对女权的要求还不系统,但却对马萨诸塞殖民地许多妇女产生了强烈吸引力,也获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男性人物的同情与支持,最终动摇了马萨诸塞清教社会。她以宗教改革形式表现的女权意识,影响广泛,成为美国早期女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中的荒野描写是自然文学的起源,是早期清教徒认识和诠释北美荒野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清教思想与荒野描写结合,赋予了北美荒野为欧洲移民所熟悉的基督教意象,确立了对美洲新大陆的地域认同感。同时,富有清教精神的荒野描写促使欧州移民关注对人内心和灵魂的探索,使他们能感悟神的启示,即在蛮荒之地建造上帝之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构建本土化的民族文学、文化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纳撒尼尔.霍桑一生的创作中,清教主义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每篇作品都渗透了当时美国殖民地的浓郁的清教色彩。清教的善恶观,加尔文体制和“净化”思想等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殖民者形象。在老人星殖民地代理人耶和尔身上,体现了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以耶和尔为代表的殖民者以"传播基督教文明"作为殖民活动的旗帜,在殖民地人民的眼中,殖民者就是上帝,能够拯救殖民地人民。通过把殖民者塑造为上帝,莱辛表达了她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这充分暴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殖民地开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清教一统天下.清教主义不仅是一个宗教概念,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美国的文化、思想、政治.早期清教移民的宗教观念对促成美国民主政体的诞生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属北美殖民地是一个宗教的社会.从17世纪中叶欧洲殖民国家先后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时起,欧洲的基督教新教备派和天主教就相继随着欧洲的移民传入北美.在英国建立殖民统治以后,欧来的宗教在这里的分布呈三种情形:清教的两个分支——长老会和公理会在北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南部殖民地及中部的新泽西和纽约的部分地区则属英国国教会控制(英国国教会即安立甘教会,又称圣公会,在北美殖民地也叫主教教会);浸礼派、教友派、路德教派、德意志改良教派和荷兰改良教派等新教各派及天主教、犹太教则主要混杂于中部殖民地.公理会  相似文献   

9.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0.
霍桑短篇小说的宗教叙事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从萨勒姆巫术、圣经传说和新英格兰风物中获取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围绕哥特式叙事形成充满悖论色彩的伦理辩难,以欧洲自由主义思想、清教伦理以及超验哲学等在其短篇作品中演绎出当时的基本道德现象,并蕴含着宗教的最终结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乡村中的精英群体,英国约曼是农业革命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也是英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从富裕农民接受教育的社会条件、接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和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的考察,可以透视出他们在英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领头羊地位,及其对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的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独立性增强,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对西欧新的政策:建立伙伴关系的大西洋共同体。目的是将发展起来的西欧规制到美国主导的大西洋框架内。政策体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扩张方式和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并反映了美欧经济关系由依附趋向平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论述可以说都是围绕鸦片贸易展开的。马克思对鸦片贸易、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三者问的内在联系作了具体深刻阐述,他认为,鸦片贸易是相对于一般商品的"合法贸易"而言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全方位的痛苦和灾难,给英国创造了高额利润,最终导致鸦片战争;英国为了将鸦片贸易置于安全、稳固和永久的基础上,战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无疑鸦片贸易对中、英两国的影响都是双重的。  相似文献   

14.
在老舍的《二马》中,"英国"是一个独特的形象,它既是高傲冷漠的异邦,又是科技先进的理想国度。这种复杂形象中折射出的是老舍面对英国时既拒斥又自卑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国人与西方交往的历史中心态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从17世纪70年代起,英语词汇中出现了"Chinoiserie"(中国风尚)一词,标志着英国社会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受荷兰、法国以及中英贸易的影响,从王公贵胄到平民百姓都开始倾慕中国文化,并以收藏和拥有中国货为荣,在一种蒙昧状态中描述和模仿中国文化,最终演变成了18世纪流行于整个英国的"中国热"。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的财务法院、英国普通法、英国议会和美国的联邦民主制是英国和美国政治史上四种重要的政治制度。财务法院实现了国家统治者对地方治理者承诺长期回报以激励其良好治理行为的统治意图;英国的普通法和议会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成功地保证了在政治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享有实现他们目的的平等机会,保护其私有财产与投资;美国联邦民主制的成功揭示了,民主若要成功,仅有选举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些可供选择的具有良好民主声誉的候选人,需要建立从地方到联邦的各层次的民选机构,通过各层面民主的激励,来推动民主的发展。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在历史缘由和功能上类似的重要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奏章制度等。所有成功制度发展的背后都有一些普通准则,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对大国的成功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中德俄联盟经陈炯明向外报泄露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列强诬称为“过激主义”和“亲布尔什维克”。英法新闻界指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阴谋。北京政府表示“密切关注此事”。政界人物曹锟和吴佩孚也立即声明“与孙中山没有任何关联”。社会上也不乏为陈炯明的叛逆行为辩护者。孙中山不得不发表声明,澄清事实。上海《民国日报》为中德俄联盟辩护。中共认为这是关系中国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不遗余力地宣传与辩护。共产国际和苏俄也支持中德俄联盟的宣传。从对中德俄联盟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管窥国共两党与帝国主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已日益意识到自近代以来英国所经历的一场“农业革命”对英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意义。文章着眼点在于从生产力变革和土地所有权转变两个层面来还原近代英国农业革命的历史真实面貌,以此来揭示英国社会上层“贵族乡绅”在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一切都为英国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充分的精神和文化准备。若没有这种精神价值的转变,那么英国现代化的启动和进行将很难得以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从量化历史角度开展中西诉讼比较,需注意诉讼率数字背后的陷阱,考虑到双方案件具体内涵的不同,我们更应探讨案件形成背后的司法制度根源。司法档案中的“案件”是司法制度运作中的人为制造之物,近代早期中国与英格兰不同的地方权力结构导致其司法制度资源配置的差异,由此对两国在立案时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案件处理所需时间、当事人所需负担的诉讼费用,以及案件受理范围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归根结底,清代中国二元性地方权力结构使国家与地方社会相对隔膜,而英格兰的一元性地方权力结构使得国家的权力末梢深入到乡村一级,由此导致了两国具有不同的案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弹劾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这项制度源于中世纪的英国,由移民带到北美,成为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英国进行斗争的工具之一.美国独立后,弹劾制作为民主传统被写进宪法,并演化为立法监督行政、司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