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脑力劳动 ,编辑主体意识在编辑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着编辑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编辑主体意识包括现代意识、精品意识、策划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特色意识、超前意识、求异意识和模糊意识  相似文献   

2.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编辑主体意识是编辑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工作的本质的规定性,是对编辑劳动实践本质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是通过编辑活动而发展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意识。它包括编辑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权责意识和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3.
编辑意识是指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所具有的观念,也就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稿编稿、出版发行的指导思想,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主导意识。不断增强和优化编辑个体素养与群体意识、社会服务与引领学科发展意识、创新与超前意识、商品与经营意识,对促进刊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编辑意识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始终。把关意识是基本的编辑意识,它是由编辑职能决定的;就从意识的出发点是尊重作品的个性,成熟的编辑都具有这种意识;挽救意识来源于编辑主体的职业道德,挽救稿件有如挽救病人的生命;美化意识是编辑主体对稿件质量高层次的追求,它是在编辑主体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具体贯穿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中。选题策划是整个编辑活动中最具创新性的环节。而甄选作者也要以理论创新为标准,强化积极学术规范意识。而就编辑工作的实质而言,编辑活动是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审理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劳动具有强烈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稿都是作者的科研成果.编辑对作者文稿的处理,实际上是对作者科研成果的一种再认识.这一认识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决定了学报编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对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能动反映.而这种能动反映正是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体现.为了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充分发挥把关与创造的双重作用,学报编辑必须具有超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而编辑意识是随着编辑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据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运作模式和编辑活动的新变化,编辑意识也要打破传统局限,在保持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的基础上,强化编辑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办出高校学报的特色,以改变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从编辑过程的角度,探讨了编辑主体意识的作用,认为主体意识应当是贯穿在整个编辑活动之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编辑应具备主体意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好编辑工作方向,同时,主体意识与编辑事业的发展、编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报编辑的精品意识是编辑主体在学报编辑出版活动中始终以提高学报的质量为中心,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自觉精神。它的主要内涵包括创新意识、策划意识、特色意识和质量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报纸的编辑工作中 ,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编辑是以出版和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执行者 ,编辑的基本劳动就是审阅、编修、收集稿件 ,具有审美能力是编辑工作的主导要求。而编辑的人格和感悟主要通过编辑的劳动表现出来 ,并可以使人明显地感受到编辑主体意识的审美创造力的高低。编辑要具有艺术细胞和审美能力 ,如发现美、理解美、协调美的能力 ,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感悟到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