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能源供给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能源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组成要素包括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生产高效化和能源生产清洁化,政府政策与决心在能源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政府推动策略的积极状态和保守状态会使能源供给体系的质量呈现不同的发展进程。构建高质量的能源供给体系面临众多的难题和挑战,需要从能源市场体系的完善、能源结构调整的激励约束政策、推动能源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强化政府规制四个维度协同推进能源供给质量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使用Moore结构值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算了2006-2015年福建工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方向,使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方法测算了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提升间的协调发展情况。研究表明: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速度逐步加快但高度化趋势并不明显;相比规模效率而言,纯技术效率更能有效推动综合效率的提升且未来还有提升空间;工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协调性普遍较差,高技术产业表现尤为明显。进而,从政策引导、技术推动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改善工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协调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阐述了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进展,指出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从清洁能源的概念入手,指出了发展清洁能源的意义,剖析了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清洁能源发展的评价模型,最后指出清洁能源的发展存在着亟需寻找替代原料、技术问题需要突破、经济性难以解决、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能源开发利用立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跟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紧密相连。运用低碳能源法律政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快能源立法,能源立法要向低碳化、生态化转型,构建有力的低碳能源法治保障制度体系,用低碳能源法律政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用低碳能源立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促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体制,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零碳和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替代高碳化石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路径。在能源替代进程中,法律制度是外在保障,市场化则是可再生能源的最终归宿。保障性收购与竞争是政策与市场化的代表,以此为背景的能源替代路径当前面临制度实践异化、行政职能模糊、促进机制失衡、收购与竞争规则冲突、无序竞争等困境,难以适应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了纾解这些困境,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诠释强制义务的正当性。同时,制度设计应以效率原则为导向,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平衡保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并与消费侧的消纳保障机制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倾斜激励机制有效衔接,共同助推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进程。  相似文献   

6.
广东经济发展要求能源可持续发展。但广东能源发展存在常规能源供求矛盾,节能技术、工业结构与能源效率的矛盾,能源消费结构与保护的矛盾等。为此,要制订和实施节能专项规划和标准,建立节能专项基金,对外合作、对内储备,保障能源供给的稳定,加快天然气、核电的生产与消费,调整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7.
分布式能源发展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是能源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能源供给方式的变革.分布式能源发展引起环境正外部性决定了政策支持是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关键.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适度的政策激励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市场繁荣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着价格障碍与资金缺乏、可再生能源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供给和管理不足等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体现外部性、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坚持制度创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不久,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出现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缓解我国能源瓶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与能源替代、结构调整、生活能源消费及商品进出口结构。这几大因素对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瓶颈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主、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辅的较为完善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但是,国家在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法律法规不齐全、综合性较差、内部条款不协调、立法级别低、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通过落实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律及政策保障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立法和政策体系、协调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与政策和其他相关法律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管力度、坚持和完善能源市场化发展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等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注意到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承诺,对中国使用可再生能源十分关注的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国内现有状况以及国外相应立法进行研究,并对完善中国能源立法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以构建与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立法,使可再生能源具有完善的法律依据。分析认为,2010年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后,中国应从细化分工、国家合作、能源政策协调、定价机制法制化等方面来落实其在能源领域所做的承诺。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正能量是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能量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新性、实效性、协同性、永续性等特征。集聚科学发展正能量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努力夯实经济根基、开创清明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断集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源泉。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是一个能源消费大省,并且产需缺口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现,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分析河北省发展新能源的有利条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政府设法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通过市场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相似文献   

14.
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着以煤炭能源为主、能源效率低、地区性能源短缺以及结构性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强化煤炭能源的基础地位、充分利用天然气、石油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整区域能源结构等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和环卫效益的分析,揭示了在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并针对目前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能源是一个战略问题。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低品位能源的大量低效使用和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能源的短缺导致农村生活用能过度依赖生物质能,且以直接燃烧为主,热效率低,污染严重。对生物质能的过度依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因此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重点就是沼气建设,推广以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建设,缓解农村能源的供需矛盾,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辽宁省是工业大省,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然而这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1990—2013年辽宁省GDP和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辽宁省的能源生产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其能源消费增长过快同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GDP同能源消费总量互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指出辽宁省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能源消耗相对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不能期望由化石能源来解决,而只能寄希望于可再生能源。期望中国将能由西南地区的水电、东南沿海地区风电和东北西北地区的风电分别实现各个不同地区发展所需电力,在储能方式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锂离子蓄电池储能。福建省更有建立大型风电场的特殊条件,建议海峡两岸共同发展海上大型风电产业。  相似文献   

19.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改革形成的新业态。2016年,国家正式提出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川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不仅具有资源、区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而且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当前,川渝两地建设能源互联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电网一体化程度有待加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川渝地区应牢牢抓住国家支持能源互联网建设、川渝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机遇,积极采取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能源关键技术、全面完善政策体系和建立有效交易机制等措施,联合构建贯穿川渝的能源互联网系统,为我国能源转型升级贡献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