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到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马克思引入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文章具体阐述了实践思想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思想中的发展以及他的关于“人的本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的《坚白论》提出,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正确认识的源头,并须经过“神见”这个认识阶段方可能变成人的正确认识。这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雏形理论。但文章同时也指出,“神见”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的认识无法穷尽外部世界,事物总会有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事物已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尚未被人认识的属性使人对客体的认识不完整。因此,就人的主体认识而言,物己被人认识的属性和其未被人认识的属性在人的认识领域中就彼此分离开了。但是,人认识领域里的“彼此分离开了”并不是说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了,更不是说人靠其主观意志就能把客体中的不同客观属性彼此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4.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5.
《圣经》和《论语》的人性论尽管在表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深层本质上这两种人性论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圣经》“爱”的人性本质和《论语》“仁”的人性本质在人性的指归上实质上都是合于了“善”,强调了和谐存在基础之上的“人善合一”。  相似文献   

6.
狄奥尼索斯的化身——对《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尼采哲学中的酒神形象对《在路上》中的迪恩进行解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描绘了酒神和日神两种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其内涵是摧毁和创造。《在路上》中的迪恩就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在迪恩身上表现出的“疯狂”和“纯粹”,本质上是以身体的狂欢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制度和观念发起的强有力挑战,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激情和肯定。  相似文献   

7.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中说,“存在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两种不同的物体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这个属性上)是它们所共有的,一些质是在程度上不同的,还有一些质可能是这两种物体之一所完全没有的,如果我们拿两种极不相同物体——例如一块陨石和一个人——来比较,那么我们由此得到的共同点便很少,至多只有重量和其它一般物体属性是二者所共有的。但是,在此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无限系列的其他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它们使我们有可能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填补起来,并指出每一物体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因而可以认识他们。”恩格斯将“两种不同的物体”与“两种极不相同的物体”分别加以论述,决非多此一举,而是表明对极不相同事物有独立研究的特殊价值,且为对不同事物的研究所代替不了的。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极不相同事物的相似性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9.
最近《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复活”问题展开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络娃的“复活”有本质的区别,“体现出两种命运,两种归宿”。另一种意见认为:他们的“复活”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应该说都各有不少独到之处,又都欠全面。前  相似文献   

10.
刘向《新序·杂事》记载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此后一两千年,叶公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可笑的形象,“好龙”的典故也一直是贬义。这篇小文所要探讨的,便是重新审视叶公在人的本质环境和异质环境中所表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以及由此而体现的文艺的超现实性功能,从而改变国人对“叶公好龙”的传统认识,彻底摒弃一种似乎正确但却异常谬误的艺术评判标准。所谓“人的本质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竞争、发展的社会环境;所谓“人的异质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认识不足,与经典著作本身的“两个不平衡”和中国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有关;是否存在剥削,是所有制的本质,故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言消灭剥削,已经抓住了公有制的最本质的内容。市场经济在“社”和“资”不同条件下,由“目的”和“保障手段”决定其属性  相似文献   

12.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篇目,从异化的人到人本性的复归是该篇的主旨。异化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是私有财产最核心的本质;共产主义的本质是向人本性的复归。该篇中的“社会主义”可以理解为“作为对人本质占有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它自觉地主导着人的解放和复原向终极发展。上述观点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象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多年来,对现象的看法一直困于传统的哲学世界观中,而无新的立意。本文作者从认识论角度,揭示了现象的内在规定性,并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现象与认识的关系两个方面证明现象是认识范畴,而非但辩证法范畴;是主客体两重属性的“中介物”和“关系”;现象的两重性揭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认识领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家庭财产的共有制及立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财产”与“家庭成员的财产”是两个不 同的概念。“家庭财产”本质上是共 有财产,其共有人是对家庭作出贡献的家庭成员,其具体的财产关系应当允许当事人之间约 定。目前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婚姻法》对家庭财产的性质、共有人的范围、家庭财产的 约定等都无明确规定,建议在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中给以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这一理论不仅在西方社会,而且在我们国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不少人把它理解成一种主张“放纵性欲”的理论。其实,这是误解。本文根据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的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中的论述,对它作出介绍和剖析。“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精神分析学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而且是一种哲学,其主要哲学价值在于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秘密,并由此在一种新的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本质。他的《爱欲与文明》一书的副标题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哲学探究”,所谓“哲学探究”,就是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他在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无意识”领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同马克思对整个社会历史的认识,即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一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片面到全面的逐步深入和科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是从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开始到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完稿为止。这五年多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写作“博士论文”前后,马克思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理性和自由”,其中包含着黑格尔哲学的消极影响。第二个时期是《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前后,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第三个时期是1845年春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后,主要认为人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第四个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1845—1846年),主要是全面总结概括对人的各方面本质的探索成果,并着重论述了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后一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看法,并以之有力地批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关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用明晰的语言提出了人类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梯级性问题。他在《哲学笔记》中郑重地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 本文试就人类对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梯级性问题作初步探讨。自然界这本奇妙的大书,不仅现象是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而且它的本质也是具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既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又是马克思自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成都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载黄灵万同志:《试论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读后颇有触发,爱就己见,与作者商榷。 一,《试论》篇首提出:“什么是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呢?”可谓开门见山,直接揭橥出该文论叙主题。但是答案却是:“我认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不甚深刻的本质和更深刻的本质之间的差异、转化、流动;一是事物的一种特定本质在内外诸因素的作用下向另一种本质的转化,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