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百色红色文化是我党在革命年代浴血奋战、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弘扬和利用百色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精神指向,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与选择的过程。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需要不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努力推进文化现代化,才能赢得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进一步文化认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引导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觉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的行动自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进程中的历史遗存.它既是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晶,也是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资源.多年来,井冈山大学秉承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的办学理念,依托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在高校层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的身份,同中华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信仰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建构应该以文化的认同建构为基础和前提。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整合、提升,并实现自身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宋一 《中南论坛》2009,4(1):66-6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内涵看,文化自觉是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文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文化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文化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为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以文化自觉为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7.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以实事求是为根本方法,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且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在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价值,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些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和影响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对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汇集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缩影,能够成为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廓清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遵循理念、情感、行为相衔接的逻辑体系,进一步理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意蕴。基于研读红色文献、开展红色活动、依托红色精神、打造红色环境,科学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助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的存在,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对红色文化存在的具体形式、客观形式、体制形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井冈山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真正迈出的第一步。井冈山时期的探索和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留下了深刻启示: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不断把中国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同错误思想进行不懈的交锋和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群众,始终是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中国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创新,要求世界历史视角应当成为我们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自觉追求,从而确立中国视角与世界历史视角并行互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4.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认知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会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系统,这些话语系统除了含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外,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自己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至少应实现两大话语系统的转换:一是由"革命"到"建设"的话语系统转换;二是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系统转变。这两种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带领人民艰辛探索、奋力开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特定时期主要矛盾的解决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坚持理论的人民性和实践的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历程赋予我们的深刻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征程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应深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两种基本形式。民族化是中国化的空间寓所,是中国化的外在表现。时代化是中国化的时间界域,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二者统一于中国化进程之中,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任务凸现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自觉。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实践上全面扩展。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开端。多维度审视井冈山道路,能够领悟到井冈山道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充分的理论准备,孕育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揭示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理路,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实践观强调的是非主客二分的实践论问题意识,蕴含丰富的现代生存实践论意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存在主义哲学具有相应的参照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务之急,是以马克思实践观为基础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