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广大雇工具有政治上的主人翁和经济上的被剥削者的双重身份,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政策与实践的复杂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在纠正左倾错误路线中,使雇工权益的保障逐步契合苏维埃根据地的实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坚持以民族利益为重,把阶级斗争放到次要位置,对雇工权益的保障体现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政权在与具体工作中存在左的倾向的斗争中不断完善雇工权益保障的制度体系。新民主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与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建党初期,为了改变广大雇工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以及悲惨的生活状况,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领导和发动工人运动中,积极维护在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工商企业中雇工的正当权益,并伴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其维护雇工权益的目标趋于理性,内容趋于具体,方式趋于灵活.其成功经验是:坚持普及宣传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积极主动地维护雇工权益;坚持生存保障与发展保障相结合,全面深入地维护雇工权益;坚持罢工斗争与立法运动相结合,形式多样地维护雇工权益.  相似文献   

3.
王强 《晋阳学刊》2006,(2):92-95
为了维护劳资对抗和冲突中弱势一方——劳方的正当权益,解放初期,党和政府从保障雇工就业机会、制定劳动标准体系、建立劳动保护制度三方面构建新中国雇工权益保障制度,这一过程呈现出区分性、节制性和阶段性的历史特点。并且党中央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为维护雇工权益提供宽松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为维护雇工权益提供政策依据;加强工会建设,为维护雇工权益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积极维护广大雇工的民主与自由权益、劳动与经济权益、保障与发展权益.由于受国共两党合作、苏联革命模式和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维护雇工权益的主张与实践呈现出灵活性、前瞻性和细化性的特点.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雇工权益的维护存在着"左"、"右"两种错误倾向,但是瑕不掩瑜,它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革命形势的高涨,促进了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力量的壮大,丰富与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5.
保障研究生权益并使其管理制度化是有效保障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制度保障,并且有助于我国依法治校。本文从研究生权益保障存在的制度问题出发分析了其原因,并从加强师生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意识、完善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研究生民主参与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和加强研究生权益保障管理制度化的监督四个方面切实保障研究生权益。  相似文献   

6.
赵蓉  王振亚 《兰州学刊》2013,(5):147-150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期待,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变得更加迫切。文章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缺失的成因,并试图提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的调整经历了由各地苏维埃政权单独制定政策与法规到统一的《劳动法》出台,并在多次修正中与苏维埃区域实际的吻合度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虽然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左”的错误倾向始终存在,但苏维埃区域劳资政策仍有其积极影响:全面保障雇工权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加强劳动立法工作,把劳资关系的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文章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内涵,并从我国农村土地立法的缺陷着手,分析了农民土地权益缺失的原因,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民文化权益是指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的需求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的主体意识、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加强对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文化权益的研究,对于保障公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妇女权益保障状况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月姊 《阴山学刊》2002,15(6):47-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在对维护妇女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以及妇女应享有的特殊权益方面都作出了政策与法律的规定,并在贯彻实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齐寅峰 《河北学刊》2001,21(4):114-117
在企业筹资活动中,负债筹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有限责任的负债筹资条件下,会激励股东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债务的代理成本。木文将分析因负债筹资所引发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探讨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4.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18.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9.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提出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