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南朝岭南民族政策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丰文 《民族研究》2004,(5):93-100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就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的独特性、征与抚的主次关系及其形成原因等三个方面做了新的探讨 ,认为南朝对岭南的民族政策以征讨为主 ,羁縻为辅 ,其征讨政策具有长期性和地方性等特点 ,这种状况的形成 ,与南朝寒人武夫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粤语多源论     
近年来,粤语形成于古广信一带的现点颇能吸引人,其中以叶国泉、罗康宁的"西江流域文化起源说"最有影响.但是,古广信为岭南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并不等于粤语起源于西江流域.本文首先对粤语的定义进行严格的解释,亦从历史及人口迁移等角度阐述粤语文化的混杂性和广东汉人来源的多层次性,最后从现实的粤语语言特点论证粤不可能单一来源于西江流域.  相似文献   

3.
古代西江俚僚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凿齿、欢兜到西瓯越、骆越 本文所言古代西江俚僚,系指晋至晚唐生活于今西江(包括它的支流贺、桂、浔、泷、新等江)流域和西江南路(今江门、西阳、茂名、湛江各市及海南省、广西东南部以至越南),旁及珠江三角洲以至北江、东江部分地区,而以西江流域与西江南路为主体的土著民族。其源可追溯到原始民族凿齿与欢兜。  相似文献   

4.
西江千户苗寨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旅游村寨,"西江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榜样,其旅游开发村民受益机制对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考察、走访相关部门以及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做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并对旅游开发中最突出的村民受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地处贵州东部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开发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7年以来,雷山县政府介入西江苗寨主导旅游开发,绩效明显,但却引发各种争议.本文避开关于政府主导的各种争议,基于对西江苗寨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对政府主导旅游开发的运作效绩与影响作客观评估,并就如何完善政府主导旅游开发运行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古代岭南,地域上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自秦汉开始,岭南地区基本上是处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的直接统辖之下。唐初,设立了岭南道,下分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和安南五管,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唐代岭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民族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总是不同程度的长期存在,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唐代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文化生态背景下,以岭南区域的民间舞蹈为例,就岭南民间舞蹈所具有的文化个性、类型及创编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在自信与自觉、守根与发展两种诉求下,对岭南民间舞蹈在创编呈现方式加以研究、反思与探析,旨在为关注此话题及相关舞蹈创编者、表演者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炳林 《民族学刊》2021,12(8):93-103, 130
唐朝时期的岭南是俚僚等百越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唐朝在消灭伪梁、伪楚两大割据政权和地方叛乱势力后,恢复了对岭南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唐朝在岭南推行了诸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屯耕、修浚交通水利设施、整饬外贸秩序等措施,促进了岭南的整体开发和快速发展。唐代岭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岭北中原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即便在岭南地区,各区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9.
西江流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语言富矿地带,以语言种类众多而扬名。壮、汉、苗、瑶、侗之外,尚有许多人口较少但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这些风俗各异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西江流域上,创造了光彩灿烂的历史文化。探讨这个区域的语言分布状况,了解各群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构成,对构建和谐社会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多区域经济合作下,西江流域经济要凭借特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和丰富的对外合作经验,依托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和厚重的产业底蕴,将各市县丰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进行整合,将农业、工业、贸易、旅游等产业合理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加强与区域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才能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框架,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