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航飞 《东方论坛》2001,(4):96-96,F003
近年来,在对现代作家重读重评的热潮中,茅盾研究似乎是一个滞后的冷门.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对以往独尊现实主义与政治倾向性强的作家作品这一现象的逆反,另一个原因是高度推崇和捍卫茅盾的"大师"地位,诸如以"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大师"、"社会剖析派小说大家"等冠之,实则更加贬低了茅盾.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笔者认为,研究者首先必须从"捍卫"或"贬低"对象的情绪冲动中走出来,从社会--政治思维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从纯学理上发掘出内在的独特性,才能真正捍卫茅盾的本来面目,才能推动"茅研"的突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翟德耀先生的《走近茅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不但作出了可贵的尝试探索,而且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如何从"走近"茅盾到"走进"茅盾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2.
1 早在五四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这对我国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催生助长的重要作用,许多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哺育滋养,茅盾就是其中的一位。茅盾曾明确表示:“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还是长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点,常常有这样两种类型的作家:一种是善于高瞻远瞩、取精用宏,在广阔的时空中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广袤的社会生活画面,描绘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九八一年,可说是茅盾文学活动的后期。这三十二年,茅盾“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把这当作“最光荣的任务”。作为文化部长、作协主席,他涉及到了文艺方针、文艺运动、文艺思想的各个方面;身为作家、批评家,他最为关注的仍是现实主义、艺术技巧以及民  相似文献   

5.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6.
茅盾(沈雁冰)同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语言大师.他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是在故乡桐乡青镇(现合并为乌镇)度过的,从小接触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家庭也从小对他有一个良好的教育.这些对茅盾同志后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颇有影响的.去年暑假,我们怀着对沈老崇敬的心情,冒着酷暑,在杭州、乌镇两地,走访了茅盾同志的一些亲戚、近邻、同学和知情者,查阅了《乌青镇镇志》,初步获得了一些原始材料.现把调查情况整理成《茅盾的家庭及其童年生活》一文,这是我们调查计划的一部分成果,现先行发表,以求正于茅盾同志,并期取得广大研究者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文学的第一批评家”茅盾,以他早期大量的文学评论和作家论、作品论,而瞩目于我国五四新文坛;早期形成的文学观、批评观,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以前,大多都重视对作家茅盾的研究,从而忽略对批评家茅盾的研究,即使研究茅盾的文学批评,也只是为了探讨他的创作思想,很少注意茅盾文学批评本身以及所体现出的方法论意义,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研究茅盾早期文学批  相似文献   

8.
在对茅盾小说的众多研究中,对于《腐蚀》的研究相对较少。《腐蚀》是茅盾唯一的一部日记体长篇小说,它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小说形式上的因素。作家以主人公自叙的日记体形式,巧妙地使读者置身于一种精心设置的真实的阅读氛围中,读者“投身”于作品,和作品一道完成了作家预定的主题。本文用叙事学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茅盾的儿童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为数较少,成就也远远比不上《子夜》等长篇巨著。但作为茅盾创作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题材的变化、思想内容的独特性、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均应予以较高的评价。与同时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比较,更体现这一点。茅盾的儿童小说是研究茅盾创作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茅盾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作家.茅盾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了他先进的作者意识.特别是茅盾在改革《小说月报》的过程中,一直贯彻作者编辑化、编辑作者化和读者作者化,这既是他主编期刊的重要举措,也是他主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作家从事创作,必须要学习。这大概是谁都会承认的。但是该学些什么,应怎样学习,学习与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却未必是人人都很清楚的。对此,杰出的作家茅盾,有很深切的体会和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他要了解、把握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把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全部智慧结晶——全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以洞悉人类生活的动向和整个人类的灵魂。因此,作家从事创作之前的修养如何以及当他成为作家之后是否注意不断的精进,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茅盾认为作家加强学习极端重要。因为凡伟大的作家是以“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的创作的准备的”,而忽视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在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发奖大会上,当时已有60多年文学活动经验、83岁高龄的茅盾,满怀深情地勉励大家“向鲁迅、郭沫若学习”,希望文艺界会产生未来的鲁迅、郭沫若(李季插话:也会产生来来的茅盾)。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差异夏庚华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些人把语言仅仅看作是语言、语法、词汇总和或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指导的听说教学法实际上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把语言的社会等其它因素基本上排除在外,这显然是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鲁迅称茅盾为“自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的确,茅盾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新文化发展事业。他在漫长的六十余年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绘制了一幅规模宏大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画卷;撰写了许多匡言忠语的文艺评论文章,以极大的热情扶携文学青年,使其迅速成长;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家的优秀著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费尽了心血。茅盾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极为关怀。他的作品成为少数民族文学青年学习的教科书。众多的文学青年在茅盾著作  相似文献   

14.
从梦的追寻到梦的质询——叶文玲创作论吴秀明田志华勾勒并界说一个仍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作家无疑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把这种勾勒界说看作是与作家之间的一次平等对话以及对其精神历程所作的一种反思性的回顾,以便更好地激活其今后艺术更生的能力,那么这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茅盾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的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末,他只要对于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便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他小说中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地方的个性通常称之曰:‘地方色彩’。”并且认为,“一位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的‘地方色彩’。”茅盾是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描写都市或农村,都十分注意表现地方色彩。不过在茅盾的作品中,写江南市镇、农村比之写都市似乎更富于地方色彩。其中,以“农村三部曲”最为突出,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分析",但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目前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实际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人把它看作仅仅是一种分析技术;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观点;有的人把它看作只是一种隐喻;而有的人则把它看作是有实质内容的理论。这些不同认识的探讨,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为时十余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践中,一直面临着一个看来似乎荒谬、但又确实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便是:与鲁迅,郁达夫、老舍、巴金等作家的小说相比.茅盾的作品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考察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他们的选择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茅盾,做为中国现代文坛上屈指可数的杰出作家,为什么会出现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去全面分析茅盾小说创作的成败得失,只就其小说创作情与理关系的处理做些尚不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师长与同行。  相似文献   

18.
论吴荪甫     
一个卓越的作家往往有他所创造的形象系列。如果说,巴尔扎克以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资产者形象而鸣世,鲁迅因创造了众多的贫苦农民形象而饮誉文坛,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茅盾由于创造了一系列的民族资产者形象而享盛名。在茅盾所创造的一系列民族资产者形象中,吴荪甫这一典型的成功创造,无疑是茅盾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小说美学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人物心灵、性格的深入开掘,巴金在这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和突出的建树。他把艺术形式包括结构看作取自生活而又发自内心的一种创造,每一种形式中都有他心灵的节奏。因而,他善于把人物的心灵流程作为结构的主干,使作品的构思具有一种在变化中求和谐的音乐美。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巴金短篇小说的创作别具风格,也充分显示出作家不凡的审美发现和艺术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茅盾在抗战前期和后期写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和《清明前后》,在这两部作品中,何耀先、林永清两个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引人注目的;更值得玩味的是,作品中这两个资本家活动的时期与茅盾写作的时期极为贴近——茅盾把当时现实生活中资本家的遭遇、表现、思想,那么及时地引入文学领域,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作为目击者以及描写资本家的高手,茅盾所描写的资本家及其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