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消洛霍夫在其创作晚期,于1956年写作发表的优秀短篇小说。“解冻”时期是苏联文学自1954年以来10多年间文学创作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由于《一个人的遭遇》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安德烈·索科洛夫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文学创作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因此在“解冻”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很自然地,我们谈及“解冻”时期,必会念及《一个人的遭遇》,而要理解安德烈·索科洛夫形象的意义和价值,也势必会和“解冻”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学…  相似文献   

2.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二十世纪初叶至五四时期构成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转折期.这是中国社会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必然结果.本文从读者群体,传播媒介,职业作家,白话文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形态转型对文学内容与外在表现结构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进而得出文学史分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什么是新文学》等一系列文章,高扬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旗帜,猛烈抨击封建兽道、神道的旧文学,力图从内容上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萨克斯的诗作承袭了《旧约·耶利米哀歌》的传统和犹太流亡文学的母题,但是仅仅从这样的视角审视其诗歌的精神内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轻易地下如此的结论:萨克斯是“犹太命运的女诗人”。萨克斯本人也拒绝这样的桂冠。她应当被视为具有双重身份的边缘人,在偶然打开的契机中承接了犹太文明,同时让个人的苦难升华为全人类的苦难。本文反对对萨氏诗歌作简易的还原式的《圣经》图解,主张从人类精神的高度评价她的创作。萨克斯的诗歌集中地体现了这样的主题:在阵痛中建造新居,以温柔化解仇恨,以爱消融泪水,反对暴力式的循环复仇。这超出了诗歌本身的意义,体现了女诗人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也正阐明了她的诗歌主张“力图使可怕的经历升华而进入美的王国”。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马克思"类本质"问题的再反思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性自觉和基本前提。人的"类本质"是基于人的"类能力"而次第扩展的超越于人的"种"特征的本质,它具体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的各种文明状态。基于人类整体性文明之上的生态价值观构成了人类整体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而这一价值观的真正确定尚需人类生态文化运动的启蒙,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是明清时期世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细腻生动而又泼辣恣肆的笔法对中国古代妇女的日常生活和她们的命运进行了大规模的成功描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的,具有开拓性的。《金瓶梅词话》里妇女的悲惨命运具有代表性,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感受到中国古代男权社会里广大妇女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7.
由于在文学史中的位置不同导致了中国的写实主义与西方的现实主义之间出现了明显差异。西方现实主义以客观再现现实生活为其主要的文学观念,五四时期的写实主义文学却并没有做到客观再现现实生活,反而充满着作者的价值态度。西方现实主义以具体的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而中国的写实主义以概念化的叙述为主。西方的现实主义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不仅将人作为一种生物进行研究,而且将人的命运看成是悲观的和宿命的;可是中国的写实主义则相反,并没有以科学作为基础,更没有形成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但是中国写实主义仍然是具有现代性的。因为写实主义开始改变中国文学传统中对对象的程式化描写,并以客观地观察对象作为艺术追求。写实主义也建立起了与对象的新型关系,并从作家个人的角度来观察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学要写人,军事文学更要写人.邓一光写小说写人,写“父辈军人”,写这些人的命运和他们对命运的态度.这就使他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了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荣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仁尼琴是苏维埃俄国“秘密文学”的卓越代表。他的创作是俄罗斯“秘密文学”光荣传统的一部分。他的创作经历是苏联时期地下作家苦难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以自己的创作,不仅延续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表现了俄罗斯文学的自由精神与专制压迫的永恒对立。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即女性作家以妇女问题和女性命运为内容所创作的文学。基于妇女解放是一个世界性大主题的认识,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对五四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进行描述,便是本文的目的。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可区分为三种时代: 五四时期。最初的是爆发期,提出母爱与自立的道德主题。三十至七十年代。长期的消融期,溶入于普遍的政治主题。“文革”后时期。二次爆发与升华期,在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从女性生命本体出发审视女性自身的弱点,侧重从深层剖析女性在传统意识熏染下变异的灵魂,从而试图解析造成女性悲苦命运的内因,探求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因素。这种带有强烈的女性本体意识的创作深化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觉醒的内审意识,对以后女性文学探索女性自身发展道路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清文学知识分子中最早接触西方传教士和西方文明者,王韬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解读接受,在时间上可以分解为上海墨海书馆时期、香港英华书院时期、英国协助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时期以及返港后在香港、上海主持《循环日报》和格致书院时期;而在对待西方文明的内容上,王韬的态度又可以分解为对待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西学以及西方文学等三种不同的取舍方式。王韬的上述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基本上都可以从他的两部漫游随录中得以解读。本文就《漫游随录》和《扶桑游纪》中有关王韬对于东西洋文明的观感进行了介绍解读,并就其中的思想成因作了相应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三、无家可归的灵魂文艺复兴时期,人从沉睡中觉醒,卸下了基督教尤其是教会基督教套在人脖子上的沉重枷锁。这是理性与意识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与胜利。但“这场觉醒到此为止还仅仅是对神灵的反叛,还只是从上帝的怀抱中挣脱出来的觉醒。它并不意味着人对自身以外真实处境的彻底觉醒” ⒀。文学,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它作为人的看守的使命,表达了对觉醒后的人的命运的关注与担忧。一方面它可怜人的处境,呼唤人的自我拯救。另一方面,它又真切地感到人的无知、渺小、脆弱、贪婪、放纵,具有无数丑恶的本性。最先给…  相似文献   

16.
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试图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认识入手,着力厘清生态文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并初步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象征主义文学是发生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明出现空前历史悖论时期的文学现象。象征主义文学以浪漫激情与现实责任的互为纠缠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立场,以丑与美的对立统一表现了自己的审美追求。它们以自己令人惊咤万端的艺术悖论拓开了与西方文明历史悖论相周旋的想象时空。  相似文献   

18.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人们常说,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不同,它是一种伦理悲剧。事实上,伦理主题是文学尤其是悲剧艺术的永恒主题,中西方文学在这一点上并无大异处。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在道德人格的层面上表现人的厄运,而很少以生命为本体,从人的存在上去体验悲剧。其悲剧感往往不是来自对人的存在的感知,而是来  相似文献   

20.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艺术观照,从古希腊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到现代文学中普遍的对自我异化的指设主题,西方文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回荡着人对自我的呼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破解永恒的“斯劳克斯”之谜,这种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自我追寻主题使西方文学显示出厚重的人性意蕴,西方文学也因此蕴含了深沉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学蕴含着西方原始初民──被史家誉为“正常儿童”的古希腊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