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笔者认为苔丝、爱玛、安娜"自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对爱情的绝望是她们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其次,她们自身带着沉重的罪恶感,一方面想从现实环境中逃脱出来,一方面又无法摆脱既定的社会法则;最后,她们都生活在转型时期比较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因素交织成一张巨网,使她们围困其中而无法动弹。  相似文献   

2.
在欧茨笔下,女性始终处于暴力的包围与摆弄中.女性既是无奈的暴力受害者,在反抗暴力的过程中,又沦为暴力的实施者.她们或是追逐金钱以求超脱,或是希望在爱情中得到拯救,可最终爱情金钱都无法拯救她们于暴力.这是男性意识形态下的男权社会导致的悲剧,而女性自身的弱点也是她们悲剧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离婚》表现了女性生存的处境和际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便可以发现,女人在父权制社会里乃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她们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婚姻的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相似文献   

4.
在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女儿们,她们在西方的"同化"政策下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却发现自己作为华裔的身份并不被西方主流社会所认可,同时她们又无法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在被双重边缘化的迷茫中,她们开始了自己的身份探寻之旅,并通过接纳东西方两种文化构建了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西丽亚和苔丝都生活在小农经济走向破产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封建社会农业文明的相互碰撞给这两个善良纯洁的农村少女带来了无尽的伤害.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导致两个家族的逐渐衰亡,并直接促成了她们的家庭悲剧.社会伦理规范本身的禁锢破坏了她们的爱情追求并给她们以精神重创,使她们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追本溯源,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西丽亚和苔丝无法在“自我”“本我”“超我”中找到契合点,其内在人格的不和谐最终导致了两人悲剧命运的轮番上演.  相似文献   

6.
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女性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她们通常都是被当时社会所故意忽视的大众女性。一方面,她们表现出自食其力的可贵品质,有别于家庭天使的童话;另一方面又局限于父权制社会的种种框架,无法真正地保护自我,实现自我。盖氏借助这些形象个体为我们展现出19世纪工业社会女性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7.
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催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中包括对理想婚姻的渴求和社会角色的担当。封建社会中,她们无法攻破男权势力的强大堡垒,建立事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寻求同声相应、志同道合的理想婚姻便成为她们迈向独立自主、追求幸福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跨性别主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然而由于性别二元霸权以及与之同谋的语言、文化、身体、科学的等级新建构的压迫,他/她们在社会权力结构中,处在最底层的,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跨性别主体的自我身份是如何形成的,压迫的机制是怎样运作的,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土著妇女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们不仅是耕织的主要承担者,而且在公共性社会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并由此决定了她们在婚姻家庭中享受较大的权利。她们与汉族移民的联姻,又加快了不同族群间的融合步伐,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角色困惑: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双重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妇女解放的步伐,20世纪广大女性逐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进入到社会公共劳动领域,然而,由于男性中心观念的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存在,尤其是女性自身无法推卸的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的辛苦,致使她们时常陷入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矛盾冲突中无法自拔.这种矛盾和痛苦随着妇女进入公共领域机会的增加逐渐增强,反映在文学中各个时期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所谓女婢者 ,女奴隶也 ,她是女性和奴隶的统一。因为是奴隶 ,所以她们是随着奴隶社会的出现而诞生的。人类从原始的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 ,社会出现了分工 ,她们因社会的需要以及自身地位的低下而沦落为为他人服务的工具。封建制度的建立虽解放了众多奴隶 ,但并未改变她们的命运 ,她们仍以主子的生活为自己精神的全部依托 ,直至整个私有社会的灭亡才宣告了她们使命的结束。首先因为她们是奴隶 ,所以她们没有人生自由 ,只有为主子服务 ,她们那可悲的命运由此而奠定。又因为她们是女性 ,所以她们身处那个视女人如草芥的男权世界中 ,比…  相似文献   

12.
鲍赛昂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都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们都不满于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生活的典型环境决定了她们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们的悲剧也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清代作家陶贞怀在其创作的《天雨花》中塑造了大量婢妾形象。对这些婢妾作者始终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一方面对她们违背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大肆批判,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她们所经历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对待这些婢妾的矛盾态度,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种是阶级立场使然,作者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无法感同身受;另一种解读是通过对婢妾深重灾难的客观直白描写,以期引起社会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乔伊斯和张爱玲这两位东西方文学大家无论在出生背景、写作风格、文学成就等等方面相差甚远,但是两者都非常擅长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人性使作品散发永恒的魅力。他们笔下的两位女性的或留或走都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统治,都无法决定她们最终的幸福,选择背后唱挽的是女性无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谢奥 《南都学坛》2009,29(1):54-55
《骨》是近年来亚裔美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作者对蕾拉三姐妹的描写,揭示出她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文化冲突: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既无法接受父母固持的中国文化,也不能自由融入美国社会,最好的选择就是抛弃旧观念,接受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这也是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所有少数族裔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相似文献   

18.
五官不会让人惊艳,也不至于对不起观众,走在人群中安静娴雅,衣着朴素,素面朝天,此为中等姿色之女子也。她们健康聪慧、注重灵魂的修炼;她们懂得扬长避短、退而求其次,知道自己无法拥有倾国倾城之外貌,便  相似文献   

19.
郝思嘉和媚兰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中塑造了两位出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个性各异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尤其突显了郝思嘉热爱金钱的现实主义性格与媚兰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追求。正是从这样的人物角色的安排中,我们看出了作家自身的身心分裂:既认同郝思嘉自强自立的女性主义意识,又无法真正摆脱男权社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数以千万计的城市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再教育”的名义下,上山下乡来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开始了难以想象的艰难繁重的体力劳动.为此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女知青所承受的压力,遭受的苦难,心灵的创伤,比男知青更沉重。在变化莫测的政治漩涡中,她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社会把她们遗忘时,她们苦苦奋争,企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们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艰难跋涉的脚印。忠实于这段历史,立足于现实,当代知青作家的视线紧紧地对“知青”的人生道路进行扫描和追踪,在旧梦与新岸之间寻求内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