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我国业主撤销权制度,但关于业主撤销权的性质界定、诉讼客体、诉讼期限等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完备的业主撤销权理论体系尚付阙如。近年,业主撤销权案件数量急剧上升,其中败诉、撤诉案件占比居高不下,现行业主撤销权制度有失灵之势,主要原因是业主权利与义务意识不对等、业主撤销权制度不完善、业主撤销权性质界定不清晰等。面临上述困局,应从实体法、程序法和软法三维度对业主撤销权制度进行变革。实体法维度,增设“业主社团法人登记备案”的规定,并建立业主小区内部的信息披露制度、监事制度。程序法维度,增加“确认决议无效”案由,分别以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区别对待不同效力样态的业主大会决议。软法维度,对关乎不同主体利益的事项设置独立的业主大会表决程序。  相似文献   

2.
美国成熟发达的业主协会制度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业主自治制度有很对有益的启示,通过对美国业主协会制度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的考察,具体分析美国业主协会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立法的实践,得出我国应当确认业主大会独立的法人地位这一结论。希望对我国的物业产权制度和物业管理制度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规定,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作为区分所有权人团体的最高意思机构。业主大会之下,设有业主委员会,作为意思执行机构,负责日常管理事务。对于业主团体的法律人格问题我国目前尚未定论,法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与香港的物业管理法律制度均确认业主团体的法律人格。笔者赞成肯定业主委员会的诉讼地位的说法,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应当作为管理维护建筑物和区分主利益的表征,更多地体现为诉讼程序的功能,而非实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业主是房屋的所有权人,业主组织自然是住宅小区治理的核心主体,完善的业主组织治理结构是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从证成和证伪的视角,论证委托代理理论适用于业主组织治理结构的构建。依据该理论,业主组织应当构建监督制衡的治理结构。通过对域外国家和地区业主组织治理结构的分析,依据我国业主组织治理结构和现代公司基本治理结构的现状以及非营利组织和村民组织构建治理结构的实践经验,我国业主组织主要应当构建监督制衡的二元制治理结构,即在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专门的监督机关——业主监事会。  相似文献   

5.
论业主自治与小区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的城市商品房住宅小区,业主自治是业主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而享有的基本权利。业主作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权利主体,以小区主人的角色,对小区共有财产和公共事务进行自组织治理。业主自治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实现业主自主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自主掌控小区大型维修资金。业主自治既是小区善治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取向,将有助于节约小区治理成本、培育社会资本、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从业主、业主自治基本理论出发,确定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从业主自治的法理基础来说,业主自治是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共有权为基础的,所以笔者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为基础,对业主自治存在的法理基础进行分析,总结业主自治的几个基本原则,即效率原则、公开原则、公平原则和约束力原则,为业主自治的具体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物业管理的观念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业主自治管理的角度对我国现有城市住宅物业管理的六条主要现念、原则的理解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较为全面的、新的认识理解角度对这些观念、原则做出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业主委员会民事主体资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法律对业主委员会的性质没有明确规定,对其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能否享有独立的诉讼权利等问题存在广泛争议。业主委员会系业主自治性机构,不具备成立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条件,赋予其民事主体资格不仅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诉讼难题,还会陷入新的理论及实践困境。根本出路在于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引入“业主团体”的概念,对业主委员会制度做出相应调整,进而将其明确界定为业主团体的代表机关和执行机关。  相似文献   

9.
黄志强 《社区》2008,(25):28-28
7月4日,金塘社区通过40多位业主代表的投票选举,苏州首个老新村改造后的业主委员会诞生了。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刨设了业主撤销权,用于弥补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民主决策制度的缺陷.有力地保障了个别业主的合法权益;业主撤销权的行使应当判断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作出决定的程序是否合法.同时并非所有的业主均可行使业主撤销权;应建立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决定作出前与相关业主的磋商、补偿制度;业主撤销权的行使应当设最长期限;业主撤销权行使的效力不应及于第三人。  相似文献   

11.
论业主团体民事主体地位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业主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关于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分歧,并研究了导致歧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应将业主大会塑造为业主团体,经登记而成为非法人团体.  相似文献   

12.
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在一定程度上给法官造成"诉讼累",应该对此种处理方式进行反思:司法确实是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定纷止争的手段很多,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共性也需要诉讼机制的创新。以所在基层法院审理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为基础,分析其处理方式的不足以及此类纠纷发生的缘由,同时提出应对纠纷发生的诸多举措。  相似文献   

13.
智能小区业主自治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小区是现代科技应用的结晶。本文基于在物业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通讯 革命时间和精力上的优势的思想,提出了智能小区业主自治管理的创新模式和具体构 想。  相似文献   

14.
武洁 《社区》2009,(4):5-5
“我决定退出业委会筹备小组,将这项艰难的事业交给其他可能的热心业主!”近日,北京某小区曾致力于筹备业委会的业主代表阮先生无奈地声明,该小区业主自2006年入住以来,与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的纠纷不断,业主维权多因势单力薄屡屡失败,业主们希望能够尽快成立业主委员会,但历经两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业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解剖物业管理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将促进物业管理朝着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让物业管理更好地行使其应有的职能,保护业主的共同利益,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物业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最终实现以业主自治与物业管理企业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管理相结合的现代物业管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16.
公共治理视阈下的城市社区业主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是伴随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而出现的新兴社会现象.现阶段,物业纠纷和业主维权事件趋多,社区矛盾和冲突呈升级态势,所涉及的公共问题愈加复杂.维权动机多元化、维权主体组织化、维权方式多样化和专业化、维权活动政治化趋势初显端倪.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应对此类挑战时,应遵循中立原则、掌舵原则和服务原则,健全立法吸纳、行政吸纳相结合的民意整合方式,建立协商民主与竞争民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机制,完善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从成员权、业主团体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业主公约的法律性质,提出了业主公约是业主团体针对现代小 区管理而设制的自治型契约。  相似文献   

18.
顾骏 《社区》2005,(24):10-10
近年来,关于业主与开发商的“斗争”时有耳闻,人们往往同情业主一边,因为人们想当然地以为业主是弱势群体,开发商以及由开发商指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相对业主而言是强势,它们总在处心积虑地占业主的便宜,不斗不行。但随着业主对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斗争日渐为人们所熟知,一个新的现象开始占据舆论的焦点:业主委员会渐渐也成为众矢之的。有些曾经作为业主维权象征和民主自治象征的业主委员会,在实际运作中逐渐表现出有违人们期待的一面。理应作为业主代表,代表业主行使自我管理职权的业主委员会,时常表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具体表现为谋…  相似文献   

19.
社区里的维权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谦 《社区》2003,(23):10-13
北京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设计居住人口30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部,毗邻八达岭高速路和城市轻轨。 回龙观一期工程包括云趣园和风雅园共六个小区,2000年5月10日一期业主入住至今,开发商在售楼书中明确标注的上万平米的绿地、运动场所始终是一片空地,天长日久空场地上长满了一人多高的杂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物业管理纠纷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为了有效破解物业管理的困境,需要深入分析矛盾的成因.基于田野调查和机制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五大矛盾.这些矛盾综合作用,共同导致城市普通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困境.从法律关系看,我国物业管理兼具私人性、集体性和公共性等三维属性.物业管理矛盾的生成机制在于无公德的个体、业主自治力不足和政府管理缺位.破解这些矛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由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合作共管的物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