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以文化生态学、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人类学从未停止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洞见中获得支持与启发。相比于经济基础,以研究文化和象征秩序起家的人类学更重视马克思主义对上层建筑的讨论。围绕“意识形态”这个核心概念及其演变,本文尝试通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理论变化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类学中的形式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安宅是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是华西学派的领军学者。在引进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过程中,他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有确切的理解与把握,提倡文化功能论和文化相对论;他采用实地研究、比较研究、应用人类学等方法,为我国文化人类学的早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尚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解释》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扛鼎之作,也是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的奠基之作。在当代,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是自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以来,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在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上影响力最为卓著的一个流派。本文通过对《文化的解释》的解读,试析出阐释人类学理论的路径,指出文化特质是阐释人类学理论的突破口,深描是阐释人类学理论采用的主要方法,尊重地方性文化是理解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4.
六篇硕博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西镇"田野点的再研究。它们为21世纪的"大理地区"人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们都是学科规范研究的产物,拓展了原田野点的观察空间和解释角度,显示了新知接续的魅力。论文分别从家族文化、宗教人类学、结构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等不同分支学科探讨同一个田野点,显示了研究者的合力和共时性合作焦点,共同诠释着新时代"西镇"研究的延续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理论探讨社会、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结构论重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认为个人行动都是社会结构或文化规范制约的产物.能动性观点认为个人及其行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布迪厄的实践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能动性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6.
影视人类学片,也叫民族志电影,是纪录片种类中历史较悠久者,早期西方纪录片中,影视人类学片占有较大比重。但纪录片的文化批评功能,在早期人类学理论的环境下,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随着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特别是“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出现,影视人类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相应了的变化。在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下,探讨影视人类学的批评性功能和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上接封二 )王铭铭教授的《社会人类学理论的国际动态》和《汉族社区人类学研究的若干理论方法问题》两场报告 ,系统介绍了人类学各学派的观点和该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演变以及人类学中国学派的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王教授说 ,中国民族学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但我们要坚持做田野调查 ,撰写出一流的民族志。他回顾了 2 0世纪 2 0 - 4 0年代中国人类学研究取得的辉煌成就 ,介绍了 2 0世纪 50 - 60年代一批海外学者对汉族社区的研究以及当今汉族社区的研究情况。王教授认为 ,对汉族文化的研究在于恢复中国早期人类学研究的辉煌 ,但无论对少数…  相似文献   

8.
新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构建一门新的历史科学——历史人类学。通过对新史学与历史人类学概念的梳理与内涵的探讨,进一步把握历史人类学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人类学运用跨学科和跨文化方法替代“新史学”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场合可促进对异质文化的深度描述和解释,并从整体上重新阐释新史学概念,推进传统史学观念的更新,从而强化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从外省文化空间的嬗变透视文学的生成是地域文学研究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外省”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处于转型时期的20世纪中国,外省文化界和中心文化界之间的功能和位置随着政治话语的不断变化,各自所代表的文化气质、性格、类型和话语权也在不断转换,它们之间由于地缘文化差别、政治差别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差别直接影响着本土文学的特征和审美倾向性。以此为理论基础考察20世纪河南文学及其它地域文学会有许多富于启发性的发现,它避免了静态地域文化研究的纯粹性格论和类型论。以“外省”的角度进入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去考察当代社会、文明、制度,能够衍生出很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是孕育于20世纪初流行于50、60年代的解释文化与文化变迁的西方人类学理论之一.拙文企图对这一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内容进行剖析,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历来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当务之急是——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陷阱与精神沙化,重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道统与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2.
针对 Peter Newmark提出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并且对在实践中如何应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表现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的过程 ,要求译者在语言操作时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了解文化差异,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导游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旅游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为目标,将学习者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立足英语涉外导游的人才培养,以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再语境化相关理论,构建符合具体课堂教学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在俄罗斯举办"国家年"过程中的文化传播问题,对于文化贸易赤字严重的中国来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深入观察客观事实,归纳与探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了中俄关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传播学中模式维护功能、适应性理论和圈层性等理论,把针对普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具体运用到"国家年"活动中,提出了一些应该注意的方面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世人类学发展史上,前辈学者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目前国内学者的科技文化研究主要聚集的几个领域,即创新文化研究,科学技术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问题的关联研究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如何从弱势中走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转型时期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体育文化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弱势走向强势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行性依据。我们应当依据相应的文化理论构建一定的补偿机制,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与制度能够同步现代化,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弱势中走出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单纯地引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到在冲突与协商、对话与抵制中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创造力,最终发展为对中华文化与文化工业融合后的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和景观.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市民文化产生于市民群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 ,其背景是 1 9世纪末形成的文化危机。近代市民文化形成的最集中体现是近代话语范式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近代市民文化运动的不断高涨中 ,市民群体的文化领导权基本确立 ,但同时又有较大的局限性。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为我们分析近代市民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生巨大变化,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退场,先锋文学开始亮相。这一巨大变化,实质是中国文学进步的标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标志。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以来广大作家对中国进步文化政策的自觉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进步的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的自觉接受与传递;是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由“超验之思”向“体验之思”的权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那种主张理性至上、具有“超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先锋文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落后的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社会理性至上思维———超验思维的扬弃,并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文化那种主张人性至上、具有“体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