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近年来,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进行文学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而巴蜀文学研究,可谓是这一热点中的焦点.谭兴国主编的<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学史稿>[1]和杨世明的<巴蜀文学史>[2]均是对古代巴蜀文学所做的通代性研究,但作为古代巴蜀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巴蜀文学,虽才人辈出,成就卓然,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十分薄弱.祝尚书先生撰写的<宋代巴蜀文学通论>[3](以下简称<通论>)系统地梳理了宋代巴蜀文学发生、发展、衰微的历史进程,为宋代巴蜀文学研究填补了空白,可称为巴蜀文学断代研究的拓荒之作.其拓荒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巴蜀散文史稿》属于地域文化涵盖下的文体发展史研究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巴蜀散文史的研究 ,前的未有 ,故本书无疑是开创性的成果 ,填补了学术空白 ,开拓之功 ,实不可没。本书特色鲜明 ,意义重大 ;“史”线清晰 ,资料详实 ;持论公允 ,观点稳妥 ,是对巴蜀文学和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读李怡《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达武民族文化是不同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具体显现在作家的创作之中。深化中国义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中国区域文学特征的深入把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李恰《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  相似文献   

4.
本认为,邓经武专《二十世纪巴蜀学》,在巴蜀化观的建构,数千年巴蜀学发展的勾勒、20世纪巴蜀学史的开拓,巴蜀学“川味”“蜀风”的体味……等方面,均开了撰写巴蜀学史的先河,值得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5.
宽泛论之,文学“意象”也就是文学本文中所呈现的“艺术形象”,我们将四川作家在他们四川题材的作品里所呈现的地域生存形象之为“巴蜀意象”,巴蜀意象组织,干预和导引了现代四川作家的情感与思维,从而影响着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川妹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  相似文献   

6.
艾芜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韵。如《山野》在艺术手法上,作家或通过叙述者对叙述手法与叙述时间的控制,即通过插入停顿、重复叙述、倒述等手段,改变文本的叙述时长,形成缓慢匀缓的速度与节奏,契合巴蜀之人安逸闲适与自由散漫的性情;或以简单的几个人物勾画出一场耿直燥辣、爱恨分明,充满激情的山地战,映现巴蜀儿女耿直燥辣、爱拼敢闯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上,艾芜以蜀地民兵、荣归军人、逃兵以及难民等,构成了其抗战小说的人物全图,其中,又以荣归军人塑造最具特色。在小说意象的营建上,艾芜选取了具有典型巴蜀文学气韵的“洄水沱”意象,将表面上缓和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汇污积垢、杀机四伏的巴蜀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艾芜的抗战小说呈现出特有的巴蜀文化气韵,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凡言巴蜀文学,皆始于西汉。巴蜀先秦文学一直是一令人遗憾的空白。 汉代巴蜀文学洋洋大观,赫赫灿烂.一下子涌现出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等一批极有影响的大手笔,似乎世上真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对巴蜀先秦散文史作一试探性的论述。文章包括慨述、东巴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西蜀上古神话与古史传说、《鹖冠子》四个部分;《尸子》一书成于蜀,作者也葬于蜀,列入本文的附录。  相似文献   

8.
成都大学邓经武教授的近著《大盆地生命的记忆——巴蜀文化与文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博古通今,汪洋恣肆,不仅论述了从上古到21世纪的巴蜀文化、著名的文人及其成就,而且兼及外籍入蜀的作家,且连“蜀藏”与“交子”这些反映巴蜀文明的事物,也均从文化的高度,予以论证。过去,研究巴蜀文化的著述多以考据为主,而这部著作既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又有若干独到的见识;既包括历代巴蜀文化大事,又兼及容易为研究者忽略的某些细节。我有时喜爱了解寺庙文化,翻开一读,诸如圣水寺(内江)、广德寺(遂宁)、真佛山(达川)、双桂堂(梁平)、荣县大佛等巴蜀著名寺庙竟无一遗漏。当然,学术著述重在真知灼见。古人云:“文章首贵识”(清,魏际瑞《伯子论文》),去年笔者在崇州市参加关于朱丽的研讨会,撰写了一篇关于《长江上游的农业女神朱丽》的短文,心想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朱丽,恐怕作者不会留意。然而书中竟有两处提到朱丽,而且论述了川民自岷山等高原山区迁移至成都平原,所见与崇州研讨的结论相同。又如对王莽的评价,认为王是一个大胆的改革者。再如把陈诠的《野玫瑰》作为抗战文学予以正面评价,与过去定性为“特务”文学截然不同。作者以地域文化取代乡土文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巴蜀文化给予过强烈关注,将《蜀碧》视为“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并直接体现在对国民性的思考中。又在邹容《革命军》关于国民奴隶劣根性的批判中,找到了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他对“五四”青年时期巴蜀作家群给予了充分地评说,并且大量编选巴蜀青年作家的作品。对巴金、沙汀、艾芜、周文等巴蜀现代作家给予过热情扶持。现代巴蜀作家沾泽于鲁迅甚多,他们对“鲁学”的建立,也贡献颇大。吴虞、郭沫若、敬隐渔等对“鲁迅学”的建构,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显而易见,"八十年代文学"是《无名的能量》所聚焦的主题之一。在历史辩证法的理论意识之下,通过数种八十年代文学关键概念的变迁,《八十年代:多向的话语场域》描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史的内部结构变化,揭示了八十年代文学之于当下文化所未曾发掘的意义。《八十年代:多向的话语场域》是南帆对八十年代文学史持续关注的新成果,但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南帆就开始自觉地以结构分析的方法介入对八十年代文学的考察。出版于1992年12月的《冲突的文  相似文献   

11.
巴蜀文学在两汉时期大兴。对巴蜀文学区域性的研究历来都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至今人们已经或从个体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群体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已经写出巴蜀文学史,或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探究巴蜀文学及巴蜀文人的独特性。以文学编年的方式来研究两汉巴蜀文学是一项新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从纵向上可以对两汉巴蜀文学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横向上可以考察同时代文人之间的师承、交游及相互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的工作,而文学编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区域性的文学研究,许多材料挖掘不够和许多文学家长久以来都被忽略,其相关研究甚至是空白,因而研究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对唐以前的研究。而《两汉巴蜀文学系年要录》收录了很多以前不被重视的作家作品,有的作家甚至只出现一次,以求收录尽可能的全面。另外,对于作品的界定采用大文学观念,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诗、赋、散文,还包括各种奏议、碑铭、民谣等。  相似文献   

12.
巴蜀文学在两汉时期大兴。对巴蜀文学区域性的研究历来都为许多学者所关注。至今人们已经或从个体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群体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已经写出巴蜀文学史,或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探究巴蜀文学及巴蜀文人的独特性。以文学编年的方式来研究两汉巴蜀文学是一项新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从纵向上可以对两汉巴蜀文学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横向上可以考察同时代文人之间的师承、交游及相互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将来进一步的工作,而文学编年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区域性的文学研究,许多材料挖掘不够和许多文学家长久以来都被忽略,其相关研究甚至是空白,因而研究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对唐以前的研究。而《两汉巴蜀文学系年要录》收录了很多以前不被重视的作家作品,有的作家甚至只出现一次,以求收录尽可能的全面。另外对于作品的界定采用大文学观念,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诗、赋、散文,还包括各种奏议、碑铭、民谣等。  相似文献   

13.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新时代”的问题意识之下出现了新的研究动态,“历史化”成为学界倡导的口号。然而对于如何实践,却有不同理解和路径。从贺桂梅等一些学者的近期研究来看,当前形成了三个研究热点的成果及其方法论意识:对1940—197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化的再解读、对1980年代文学的新探索、对21世纪以来文化现象的新阐释。而这种研究贯穿始终的是新的“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主体性”的意识,伴随着这种主体性建构自觉的是“认知中国”的清醒努力。在方法论上,这种文学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化”原则所要求的“反思性”和“总体性”为指导,来探寻新时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历史/政治阐释学实践,也是一场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的范式革新。为此所提出的“打开中国视野”“书写中国气派”的新思路、新论断,展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努力。这种在自觉的新研究方法指导下的领域重构,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由于中西原始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的公式”的“天人关系”,在中西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原型特征,以及由此而对中西文学的发展和文学传统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 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杨终、瞿酺皆为名垂当代,卓有成效的散文家。 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7.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扬终、翟酺皆为名重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8.
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由于中西原始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的公式”的“天人关系”,在中西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原型特征,以及由此而对中西文学的发展和文学传统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丛书之一的《瑶族文学史》,是一部在瑶族文化视野下 ,全面系统、客观详实地评述瑶族文学史的专著。展现出瑶族文学的发展规律和艺术魅力、瑶族历史的演进历程、瑶族宗教信仰发展史以及瑶族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族群意识、结构等丰富内容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瑶族文化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胜景与歧途———跨世纪文学的多维审视》突破学术界既有框架和思路,从文学现实本身的特征与规律出发审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到新世纪前十年的文学,用“跨世纪文学”的概念来命名这一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生长性的文学历史进程。从民族精神文化多元而健全地发展的高度,选择和探索文学创作的主流,辨析其演变特征、文化逻辑、价值得失及应予提倡的发展方向。采用宏观态势考察与典型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持论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自觉的价值持衡立场,实现了创作与批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良性循环,显示出学理境界与价值体认的双重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