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6—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熵权TOPSIS法评价我国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进一步探究耦合协调的发展类型。结果显示,我国中医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整体趋向协调发展;2020年15省达到一般协调并实现同步发展;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态势优于东西部地区,其耦合协调度指数五年平均增长量为0.095;东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平均水平为0.594,低于西部地区(0.679),东部地区资源配置超前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则存在严重的资源配置不足。应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纠正资源错配,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湖南省14个市(州)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测算各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探讨两者的时空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指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及其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的跨越;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除株洲和湘潭基本均衡发展外,大部分市(州)的新型城镇化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长沙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滞后,其他市(州)新型城镇化滞后;土地与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城乡收入差距会显著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31个省份2011—2019年耦合协调度特征,探讨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我国公共资源城乡共享、网络化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波动性增长;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介于濒临失调和良好协调之间,"两极格局"现象突出;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度呈"W"型增长,上升与演进的速度缓慢;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吻合,整体上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需持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乡村地区网络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更加公平.本文研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创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耦合模型、重心-标准差椭圆及障碍度等方法,分析2009—2020年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关系及时空格局,构建修正后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未来十年旅游城镇化与社会治理耦合协调度进行精准预测。结果表明:(1)2009—2020年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而社会治理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较小波动变化特征,增速相对弱后于旅游城镇化水平。(2)旅游城镇化与社会治理的耦合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经历了“一般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良好协调—初级协调”的耦合类型转变过程,旅游城镇化超前型特征明显;从空间分异看,旅游城镇化与社会治理耦合协调度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是先扩大再收缩的态势,表现向武陵源区集聚的发展特征。(3)旅游城镇化系统的障碍度小于社会治理系统,从指标障碍度平均值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人次>每万人口交通事故死亡率。(4)未来十年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与社会治理耦合协调度将持续上升,但在2026年会有所下降,最终在2028年会处于优质耦合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是检验城市群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切入点,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就长株潭城市群在2010—2018年期间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展开具体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维持在耦合协调发展阶段,达到了较高水平的生态城镇化;长沙市的核心效应明显,领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城镇化进程,同时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有些区域差异;其三个城市或存在城镇化滞后与生态环境滞后等问题,延滞了其生态城镇化进程.未来推动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城镇化须以"两型社会"为引领,以"生态绿心地区"为生态示范,以绿色工业提升城镇化质量,将长株潭城市群三市打造成为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生态化、一体化的高质量城市群,为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水平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2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耦合协调度均值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发展”向“濒临失调衰退”转变;且31个省(市、自治区)耦合协调度跨越了10个耦合协调等级,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和“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已实现协调发展的省份数量较少。从空间上看,我国农业发达省份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四大区域耦合协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且区域间差异显著。由此提出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提高人才供给能力、调整人才供给结构、优化政策制度安排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等。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规律,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及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度为处于颉颃阶段,耦合协调度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2)全国81%省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度处在颉颃阶段,19%的地区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度呈现出从东向西逐渐增强的空间格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区域为协调发展类,南部的"S"型区域为轻度失调衰退类,西北、东北和中部地区为勉强协调发展类.3)31个省区三个子系统"两两"之间耦合度均属于颉颃阶段,"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远大于"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5年各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农业集聚序参量均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新型城镇化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农业集聚综合序参量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集聚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各省份之间的耦合度存在明显差异,整体看,东部地区耦合度低于中西部地区;从两者之间的协调水平看,东部地区的协调水平也低于中西部地区。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农业集聚,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但东中西部地区需要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但两者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应用改进了的隶属度函数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1995—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较好,但波动性明显,表现为4个明显的阶段,即1996—1997年为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1998—2001年为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002—2004年又处于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2005—2010年再次处于基本协调发展时期。两系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空间上看,中国各省区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变化趋势,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文章通过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等方法评价2012—2021年中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趋向协调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397增长到0.709,耦合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其中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的是河南省,达到了优质协调水平,其次是湖南省和湖北省,为良好协调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最低的是山西省,处于中级失调阶段。中部地区虽然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为平稳,但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仍不稳定,且出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缩小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从全国整体以及东中西3大地区的角度考察二者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收敛性。研究运用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和收敛模型。研究发现,全国整体以及3大地区内部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提高,差距也在逐渐变小;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上大于东部地区;3大地区内部尚未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极化特征,但从全国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的极化现象明显;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地区在空间上分布集中,较低水平的地区能受到高水平地区的辐射效应;全国整体和3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存在β收敛,东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因此,未来要继续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完善区域发展机制,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2007—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之后进入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邢台、衡水、邯郸、沧州等东南部工业城市耦合协调程度低于地区平均水平,2019年初级耦合协调程度及以上城市达到10个;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短期内虽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影响,但长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起到负向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房地产需求逐步恢复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与协调关系,有助于理解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2015—2021年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随时间的耦合与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相辅相成,耦合度在2015—2021年始终保持在0.9以上,两者始终处在高度耦合阶段。2016—2021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从0.586增长至0.851;耦合协调类型发生了中级耦合—初级耦合—中级耦合—良好耦合—优质耦合的变化。此外,比较分析两者发展的程度与类型,旨在保持沈阳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良好和健康的发展状态,并为其他地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二者的协同关系,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1—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滞后的耦合阶段、失衡阶段和发展迅速的协调阶段;就区域来看,东、中、西三个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驱动的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驱动的中级协调状态,西部地区处于乡村旅游驱动的勉强协调状态;经济发展、政府扶持、资源禀赋是影响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有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超前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等几种情况。二者关系的量化测度方法主要有 IU、NU比的0.5和1.2国际标准值法和钱纳里标准法。我国城镇化发展由过去的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逐步趋向于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或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土地市场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市2005-2012年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予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期间经历了极度失调衰退、一般失调衰退、勉强耦合协调和初级耦合协调四个阶段.土地市场发展失衡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土地市场管理保障土地市场的稳定发展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确定的34个低碳试点城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熵指数计算得出城市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上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城镇化过程中,人均CO2排放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水平不同程度地对低碳城镇化产生影响;第三,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地域性;第四,系统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总体来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第五,系统在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而城市碳排放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系统发展视角,构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面板数据,从时空不同角度对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态势及省市差异特征做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呈现快速上升的良好态势,而乡村振兴则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各省市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都不断上升,长三角地区整体水平较高.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与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在长三角省市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差距存在缩小趋势,并呈现收敛趋同倾向.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二者较高的耦合协调水平是支撑三系统耦合持续演进的关键因素,应挖掘乡村振兴在三系统持续演进中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安徽省2005-2015年期间16个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进行评价,并结合GIS和Tobit回归模型进行演化与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安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耦合度稳步提升,形成了由中度协调向良好协调、优质协调梯度演进的发展模式;但多数地市的协调模式属于城镇化发展滞后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而工业化阻碍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此,应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大改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利益主体的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的新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