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释"正名"实际上是将"正名"("纠正名义")错解为"以名正实","辨其受命之名"应该是对"正名"最为合理的解释。孔子的"正名"主张是针对卫国特定政治格局而提出的,意在强调卫君(辄)并未受灵公之命,"正名"语境中的孔子首先是以一个政论家的形象出现的,"正名"的逻辑学意义似乎应属后人的添加。孔子的"正名"能否成为一种"主义",进而成为"中国名学的始祖",这都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2.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感觉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位"的规定性,并据以"离坚白,别同异",是公孙龙哲学的基本观点.与之相应,"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则是根据"位"的规定性,对事物进行"不过"不旷"的指称.即用现有之"名"按"位"的规定性去指称目前的"实".公孙龙的正名学说与其政治主张相表里.其正名的动机,是要求各国"位其所位",放弃兼并,维持多元共存的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语言中国哲学研究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中国哲学研究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中国哲学研究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中国哲学研究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正名”说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发端于前孔子时代人们对于“名”的深入思考。“名”这个观念受到重视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名”的问题展现为两条进路:一、与名分义相关的政治进路;二、与名声义相关的道德进路,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两个方面。澄清了这个过程,就会看到,孔子正名思想不能简单地看做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起源,而应当看作儒家内圣外王之义理规模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6.
名教源流的历史探讨和现代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教作为名词是指由儒家所倡导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及礼仪制度,作为动词是指对处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实行的安于自己名分和地位的教化.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和礼治思想,其实质是以正名定分为核心,以教化为主要方法,以建立一个贵贱有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儒家理想社会.名教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两千多年,对维护大一统封建帝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逻辑思想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孔子传统的“正名”逻辑思想为基础 ,从概念 (名 )的定义、推理、思维规律等方面对孔子的逻辑思想进行大胆探索 ,进一步论证了孔子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启蒙和先驱  相似文献   

8.
"正名"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阐明了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与系统观,对我们解读"中国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名"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阐明了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与系统观,对我们解读"中国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名思想是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孔子正名的率先提出,荀子对正名的继承与发展,为正名思想在先秦哲学思想中的价值体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礼"的思想,荀子正名思想中的逻辑制名,都是正名思想的价值内涵。先秦儒家孔荀正名思想不仅在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严重失衡的春秋战国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构建名实相符的社会制度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进行荣辱观教育的一个蓝本。《论语》中的关于荣辱观的阐述,与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很多相同之处,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日本上代歌谣(记纪歌谣和《琴歌谱》所载歌谣为主)中“振”与“歌”等命名法的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文学中“行”、“歌”以及“变歌”等的关系,从而说明由于汉文化的传入,日本上代歌谣在由口传到笔录的过程中,吸收了类似于中国乐府诗歌的分类法,对部分歌谣进行了分类和命名。  相似文献   

13.
钟姓源流考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调查和统计,钟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寻根溯源,钟姓最初来自安徽凤阳东北之地,后来称盛于河南颍川,钟姓既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又是一个多源的姓氏,钟姓之源主要有四:改子为氏;以邑为氏;以官为氏;少数民族中钟姓。  相似文献   

14.
"是"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是"字的用法及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汉字发展演变中不可避免的。本文以《论语》中出现的"是"为基础,量化式的总结《论语》中出现的"是",并诠释其意义,掘本溯源,简论"是"产生、发展、直到现在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5.
从两种"中庸"思想的基本内容、两种"中庸"伦理思想的指向或目的、两种"中庸"伦理思想通向各自目的的基本途径3个方面进行了中西伦理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16.
论罪名的拟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罪名是刑法中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特征所规定的犯罪的名称。罪名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独立性和凝固性,“××罪”是表述罪名的主要形式。拟制罪名,必须遵循理据性原则、法学理念更新原则、单义性明晰性原则和简洁原则。我国《刑法》在拟制罪名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是:有些罪名字数较多,可识别性程度不够,概括性不强。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名"并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而是一种用以标记、指称事物的名称符号。在《管子》中包含了较丰富的语词符号思想,它具体探讨了"名"的生成及其作用、语词符号与指称对象的关系以及规范这种关系的意义等问题。《管子》的语词符号思想,对于当今的符号学理论研究,仍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对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其进行直接英译或对其内容诠释已成 为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国典籍青睐的一种时尚。因局限于译者视角或理解的断章取义,致使其对同一名词翻译也不尽相同。 本着英文翻译理念——“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并参据词汇对等,选取了《论语》中两个十分具有文化内涵的“君子”和“小人”进 行分析,梳理了两者的英译现状,同时指出了某些翻译的不足并尝试给出更合适的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