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前苏联出于自身的国防安全考虑推行其防卫政策。在此期间,前苏联不顾及邻邦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断扩张领土。这证明前苏联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前苏联先后扩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历史上所谓的东方战线。这种利己主义的行径对整个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前苏联出于自身的国防安全考虑推行其防卫政策。在此期间,前苏联不顾及邻邦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断扩张领土。这证明前苏联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浓厚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前苏联先后扩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芬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建立了历史上所谓的“东方战线”。这种利己主义的行径对整个二战期间的国际关系造成了较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地看待前苏联在冷战中的作用和伟大功绩,分析了两大阵营内部矛盾和前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以冷战思维和冷战策略理论对以美国为主流的冷战结束论提出质疑,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客观事实和现状论述,冷战的存在和继续。  相似文献   

4.
从1949年到1960年,在中国的前苏联文职、军事专家共有2万多名。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先后聘请前苏联专家896人担任顾问或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其中高等院校聘任861人。在这些专家的帮助下,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建立起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及与之相应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当时国内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苏联专家也对我国当时及以后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抒情小说较之20年代的抒情小说在文体特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整体梳理,在与20年代抒情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从抒情视角、人物类型分析和审美形式的稳定几个方面分析了30年代抒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俄语,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就这一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在20世纪20~30年代以郑正秋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情节剧,30~40年代以蔡楚生为代表的社会/伦理情节剧,以及60~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政治/伦理情节剧,都善于围绕伦理教化的社会目的,编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在突出浓情化的伦理意识,塑造道德化的类型人物,运用流畅而透明的视听修辞等大众化艺术特征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从革命倒退 民主政府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始于南欧。80年代遍及拉美。80年代末90年代初扩展到亚洲的许多地区、前苏联、东欧以及非洲。这种趋势尽管时常被过分吹捧,但它确已成为一种重要现象。 然而近几年,热衷者在世纪初所声称的“世界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建构,既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体现,但其体制化资源却主要来自前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并于1934年8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奠定了前苏联国家文学的基础,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新的国别文学发展愿景及其发展路径,对我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构建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并为新中国国家文学提供了创作范式,创造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识别工作,其理论奠基工程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在着手进行,民族识别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前苏联民族理论以及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影响。从19世纪末的亚历山大·霍斯到克拉克与巴斯顿等人对中国西南民族的三分法,到20世纪初期的戴维斯分类法,依稀可见西方学者关于"民族分类"的学术话语及学术影响力。20世纪前期,前苏联与英法等国学者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及其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对早期中国本土的知识精英们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中国 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以及法国的意识形态批判电影理论的初始情结标明了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的形成及其相互融会的发展趋向。当西方理论向我们靠拢的时候我们也应不失时机地向西方理论靠拢以争取理论融汇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古史分期论辩中产生八种"封建说",其中"魏晋说"最为丰富和系统,这是与尚钺的研究和倡导分不开的.他系统提出了古史分期理论,辩驳了"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两汉封建说",对于"魏晋封建说"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3.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承继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理念,注重民间文学的思想性与社会历史价值,将其视为新的民族国家文学建构的重要部分。1949至1966年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除了继续20世纪初至40年代关注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外,其焦点转向新的人民的文学实践以及从文学上呈现新的社会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制度。在这一构建与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神话又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珍贵的文化史料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5.
天文气候学是一门20世纪才诞生的新兴学科。它以天文因素或地球轨道的自然变化来解释地质历史上气候变迁的事实。它包括两大基础理论。其一是20年代~30年代由塞尔维亚的米兰柯维奇提出的,他用地球轨道三要素(黄道倾斜、岁差运动、偏心率)的自然变化可以勉强地解释过去60万年内气候变迁的事实。他的观点在70年代~80年代被世界上很多学者接受了。人们称它为“米兰柯维奇理论”。其二则是在70年代~80年代由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几乎同时提出的。他们用黄道倾斜的大波动解释了地质历史上三大冰期重复出现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既表现了近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又是文化领域"古今中西之争"的继续。李石岑的人生哲学以生命哲学和唯意志论为基础,试图对科学的人生观与玄学的人生观做一调和,同时提出了一条与现代新儒家不同的对可信与可爱、科学与哲学进行划界与调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计划与行政命令的结合,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基本是前苏联模式。60年代经济界对苏联模式进行过反思,但由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没有摆脱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实际上,恩格斯早在1891年《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就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向计划性发展;1918年列宁再次指出:"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那种指导性计划(宏观调控和一系列规则的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但是,前苏联和我国都把凯恩斯主义当做帝国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上个世纪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行,开始了指导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是又被当做是"修正主义",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理论界开始重新评价凯恩斯和东欧模式。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界真正达到了思想解放,中国真正走向了市场经济,这个大方向应该肯定。但是,要真正理解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的20年,海明威作品逐渐被译介到国内,并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热潮。对这段时期进行回顾,对于评述建国后海明威评论的特点将有所裨益。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海明威评论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的发展和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文革前17年,文革中10年和改革开放后。建国初期前苏联文艺理论较为盛行,海明威评论一度陷入冷清局面,1962年《海明威浅论》的发表标志着一些转变;文革10年,海明威评论完全中断,但其作品仍以口传和手抄形式流传;改革开放以来,海明威评论逐渐复兴,80年代达到第二次高潮,90年代以来继续保持繁荣姿态并走向超越,中外学术交流得到开展,研究专著不断涌现,报刊积极参与,作品广泛普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东北女作家萧红,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其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意境,主观抒情的色彩和绘画美的特点,在现代小说园地独领风骚,显示出女性作家“越轨”的笔致和“力透纸背”的内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是最具代表性的。本文试从微观和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对这两部小说加以论述,进而认识其散文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