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肾内科住院患者尿培养加药敏标本污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降低肾内科住院患者尿培养加药敏标本污染率为活动主题,成立品管圈小组,比较肾内科住院患者在活动前后尿培养加药敏标本的污染率,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尿培养加药敏标本污染率降低至5.21%,较活动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肾内科住院患者尿培养加药敏标本污染率,提高标本采集质量,以协助临床诊断和观察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研究脑血管病患者留置导尿管时发生漏尿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本院所收入并留置导尿管的100例脑血管病患者用作研究对象,其中出现漏尿的患者有20例。对20例留置导尿管时发生漏尿的患者均开展对应护理干预,统计和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20例患者接受对应护理干预后,75%患者的漏尿获得有效控制,25%患者的漏尿减轻;90%的患者对护理干预效果满意,10%的患者对护理干预效果不满意。结论对留置导尿管发生漏尿的脑血管病患者开展对应护理干预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的效果,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为活动主题,对目前科室肿瘤患者使用留置现状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设定目标,制订相应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表明,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明显提高,达到预期效果。得出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肿瘤患者留置针有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呼吸科胸腔引流管脱出不良事件中的作用,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主题选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效果确认、成果评价等步骤,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胸腔引流管脱出的改善情况。结果科室留置胸腔引流管脱管不良事件由活动前的6例减低为活动后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QCC活动应用到预防胸腔引流管意外脱出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导管脱出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导尿管气囊注水量与漏尿的关系.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呼吸内科留置导尿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78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导尿管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15~20ml,对照组患者常规注入5~10ml,比较两组患者在留置导尿后7天、14天及21天内漏尿发生率.结果 在留置导尿后14天及21天内,治疗组发生漏尿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留置导尿1周内,两组发生漏尿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导尿管气囊注水量15~20ml相对于注水量5~10ml,能明显减少漏尿的发生,特别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肠内营养患者的腹泻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圈员对患者发生肠内营养腹泻的原因进行现状把握、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值,拟定目标值,拟定具体对策加以实施: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方案;规范肠内营养护理技术;加强患者的管理;提高护士肠内营养的理论水平。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发生率为90.69%,活动后为44.12%,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进步率为51.35%,目标达成率为108.8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肠内营养患者腹泻发生率,保证患者营养,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老年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成立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的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找出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可行性对策,观察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情况。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原来的16%提升到了80%,手卫生不规范因素中主要原因总不规范率由原来的84%下降到了14%,效果良好。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均明显提高,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老年患者医疗步行的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8月,我科以"提高老年患者医疗步行的依从性"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提高老年患者医疗步行的依从性的管理方法。结果 1有形成果: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医疗步行的依从性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60.4%升高至改善中的82.7%,改善后的90.2%。进行统计学分析:改善中与改善前相比,χ2=23.35,P0.01;改善后与改善中相比,χ2=3.9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无形成果: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团队凝聚力、合作精神、责任感有了明显的提升,荣誉感、快乐、积极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升老年患者医疗步行的依从性,营造员工团队合作及学习的环境,提高本科医护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与传统拔尿管方式在留置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9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泌尿外科50例留置导尿男性中老年结石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留置尿管时间、尿管拔除后首次排尿尿道疼痛状况及拔除尿管时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2.72±10.819岁,留置尿管时间为118.32±29.310h,拔除尿管患者不舒适患者有1例(4%),首次排尿无疼痛和轻度疼痛患者为17例(68%),试验组无尿潴留患者。对照组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72±10.208岁,留置尿管时间为120.24±23.74h,拔除尿管不舒适患者有5例(20%),首次排尿无疼痛和轻度疼痛患者为12例(48%),对照组有4例尿潴留患者(16%)。两组比较单因素分析示年龄(P=0.505)、留置导尿时间(P=0.800)无统计学差异;拔除尿管患者舒适度(P=0.028)、首次排尿疼痛程度(P=0.036)、尿潴留(P=0.01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相比普通拔管方式,新型拔管方式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首次排尿尿道疼痛状况,让患者拥有更加舒适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品管圈的实施效果。方法我科自2015年8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2例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2例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实施品管圈活动,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对COPD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24%与97.6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老年慢性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实施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在妇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各种引流管道,特别是术后导尿管的应用尤为常见和重要.为了避免手术患者留置尿管引起的感染,本研究对妇科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感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接受专项留置尿管护理老年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各项舒适度指标。方法选择36例近期在我院进行妇科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调查接受专项留置尿管护理后各项舒适度指标,并与37N同龄、同期住院和进行相同手术但未接受专项护理的患者比较。结果专项护理组术后主诉分级法疼痛分级、睡眠指数、腹胀发生率和舒适度分级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接受专项留置尿管护理老年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有较高等级的各项舒适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体检中心启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以"提高护士应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的质量效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收集2019年1月至3月(系统上线初期)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送检97280例血液标本纳入对照组,收集2019年4月至6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送检的95163例血液标本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标本的质量效率。结果护士应用全自动智能采血系统质量达标率由活动前的85.94%上升到98.61%,目标达标率为141.09%,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且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应用采血系统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了质量改进的目的,进一步为体检人员提供医疗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品管圈的工作方法,探讨医疗废弃物规范化处置的有效措施。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主题为"降低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错误件数"的活动,圈员开会讨论,分析临床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方法,制定整改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医护人员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更加明确,不规范处置件数明显减少。结论品管圈活动在规范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物品发放管理中施行品管圈管理,达到降低不良发放的效果。方法成立CSSD品管圈小组,确立在物品发放环节中降低不良发放事件为主题。通过对不良发放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制作鱼骨图进行汇总显示,进而制定整改措施并在实施中进行反馈和修改。将实施前后不良发放事件进行数据分项统计,并制作柏拉图分析;对无形成果制作雷达图进行评价。结果 CSSD施行品管圈活动,降低发放环节不良发放事件的进步率达81.21%,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协作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 CSSD发放管理中施行品管圈活动,达到了降低不良发放事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在老年病科的运用,提高科室医护人员药物管理的意识和医院静脉配置中心配制药物的质量,减少药物配伍差错及药品浪费,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方法根据静脉配制中心及信息科反馈的数据成立品管圈小组,采用柏拉图、鱼骨图、雷达图等方法,引导护士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全过程,增强团队的合作能力、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结果静脉配置输液拒配率由原来的71%降低到改善后的39%。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输液拒配率中效果显著,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临床工作中在护理老年瘫痪女患者或者是女性尿失禁患者时,多采用留置导尿,而家庭护理此类患者时存在诸多麻烦。由于女性尿道短,不易于接取尿液,尿液往往渗漏到床上,患者的臀部及骶尾部长期受尿液的浸渍和便器摩擦,极易发生褥疮,而且家庭中留置尿管也极易因护理不当发生泌尿系感染。笔者在护理此类患者时,自制了一种简易接尿器,通过临床实践,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风险预警管理对患者及工作人员采取的干预措施,总结出有效方法减少老年患者不必要的导尿管留置,降低老年患者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率,提高拔管率,降低重插率,维护患者尊严,提高患者舒适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9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与干预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7.3%,对照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7.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老年留置导尿管患者实行护理风险预警管理能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拔管率,降低重插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及分析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二○二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患者153例,对入选对象进行了"发生尿潴留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并按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进行分组对照比较。结果 153例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者47例(30.72%),对照组为未发生尿潴留患者106例(69.28%)。发生尿潴留组和对照组常见危险因素指标比较中,老年尿潴留组的平均年龄、高病理分期、广泛子宫切除手术、过长手术时间、过多术中出血、术后尿路感染及长时间留置尿管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年龄大、高病理分期、广泛子宫切除、手术时间长及出血多、术后尿路感染及长时间留置尿管都为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铜蓝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开展临床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尿铜蓝蛋白检测并评价其意义.方法对本院内科诊断的720名患者按所患疾病分组,分别收集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分泌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1)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肾病病人的尿铜蓝蛋白分泌率(ceruloplasmin excretion rate CER)和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albumin excretion rate AER)的变化趋势呈一致性,二者正相关,r=0.8;(2)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真阳性率为:CER达84%,AER达71%;假阴性率CER 16%,AER 29%.(3)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高血压组CER均值分别为(262±104)ng/min、(549±149)ng/min、(188±70)ng/min.结论 (1)尿铜蓝蛋白检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2)尿铜蓝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性;(3)尿铜蓝蛋白检测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真阳性率并降低其早期诊断的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