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宋代陈师道提出"秦七黄九"的说法后,直至清代才有明确的质疑之声。"秦七黄九"之说诞生的历史语境与文本语境究竟如何?本文在邓子勉先生《解读"秦七黄九"》一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既有材料的深入理解,试做补说:于作词并称"秦七黄九",盖陈师道一家之言,在视词为小道末技的宋人眼中并无争论之必要,故得流于后世;《后山诗话》所述,乃针对秦、黄词作皆"合乐可歌"而言,并非总论二人词作成就。  相似文献   

2.
宋朝陈师道在《后山居士诗话》中写道:"永叔(欧阳修)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即写好作文要多看好文章,多练习写文章,多修改文章(多方思量、推敲)。我们作文教学事倍功半的关键就在于忽视了"商量多"。这儿的"商量",笔者认为,不仅是指学生的自我修改,而应上升为"作后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自宋代起就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贬之者如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又说:“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均见《后山诗话》)沈括更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褒之者如吕惠卿说:“诗正当如是,吾谓诗丿亦未有如退之者。”(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韩愈是唐代的大家,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叶燮《原诗》更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至今仍争论不休。我这里根据古代诗评家所提供的线索,分四个问题对韩愈的“以文为诗”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4.
很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人抱有一种“诗词有别”的观念。以宋人为例:陈师道就批评过苏轼的词,认为他是“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评论黄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李清照更是干脆提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相似文献   

5.
宋代学者任渊著有《后山诗注》,该书能发明陈师道之意,对陈师道诗中的典故语词,能详尽准确地引出与其意义契合的出处,并由此看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从而总结“后山体”的特点。陈师道诗歌善于继承模仿前人的字法、句法,在此基础上点化诗意,包括化用、反用、合用、展用等方面,达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最终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6.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生于宋仁宗皇祜五年(1053),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二月二十九日,得年仅四十九岁。后山于仕宦书香的环境中长大。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外祖父庞籍,曾为仁宗朝宰相。随着陈洎与庞籍的先后去世,陈氏家道逐渐中落,幸其缥缃犹存,后山“少而好学苦志”,“少年初识字,已诵《子虚赋》”对子儒家典籍和诗词文章,皆有所习。年十六,以文谒曾巩,“献其说余十万言”,大受赏识,遂从南丰先生学文。熙宁间,王安石入枢密,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法,其科举法,规定以王氏《三经新义》为准的,“用以取士,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与陈师道"苦吟"、"后山体"研究、《后山诗话》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其诗歌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韩愈的以文为诗,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也是形成他奇崛诗风的重要因素,曾对宋诗产生过巨大影响。以文为诗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和创作理论的丰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的问题。前人,主要是宋人,对韩愈以文为诗,颇多贬损之词。例如沈括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惠洪《冷斋夜话》卷二)黄庭坚说:“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陈师道《后山诗话》引)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所以,在具体分析韩愈的以文为诗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以文为诗为什么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弄清这个问题,对具体评价、优劣韩愈的诗歌创作,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出豪放旷达的独特艺术风格。然而对于他的这种风格 ,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或赞之为“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向子 )酒边词序》) ;或责之为“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不协音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苏轼的艺术风格 ,不能只看一鳞半爪 ,只言片语 ,而是要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割裂整体的片面观念 ,用多向思维代替单向思维。本文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10.
韩愈诗平议     
对于韩诗,历来议论不一.司空图以为“韩吏部诗歌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扶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集后》)张戒以为“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岁寒堂诗话》)陈师道引苏子赡云:“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又引黄庭坚云:“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后山诗话》)惠洪和尚《冷斋夜话》叙述沈括与吕惠卿的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存最早的宋代诗歌注释,任渊的《后山诗注》继承了李善《文选注》重视典故语词出处的传统,而在释意与诗学批评方面有所创新。任渊将诗集目录、作者年谱、诗歌编年考证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任渊又考证后山诗中时事、今典,探索后山诗的创作事因,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内容,以及陈师道个人生活与交游史中的轶事。任渊还探索陈师道的心理感触,阐发言外之意。最后,任渊寓批评于注释之中,总结后山诗的写作技巧,评论其艺术效果。《后山诗注》的阐释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对这一点,早在宋代的文人就已看到,如陈师道就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李清照也指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苏轼创立清雄高旷的豪放词派,固然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特点、深厚的学问功底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用写诗的笔力写词,增加了词作的雄健顿挫、曲伸自如的气势,大大地促进了其豪放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苏轼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位杰出的大家,他以豪放俊爽的词风出现于纤巧轻靡之风盛行的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题酒边词》),使读者和其他作者耳目一新,他高举革新的大旗,开拓了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后来的论者对苏词,每有微词,如与他同时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及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再如《苕溪渔隐丛话》引《王直方诗话》说:“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  相似文献   

14.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15.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16.
解读“秦七黄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师道《后山诗话》将秦观、黄庭坚并称为当代词手 ,引起后人 (尤其是清人 )的非议 ,以为黄不如秦 ,不应并称。笔者认为陈师道原话在时间、语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后人忽视了这一点 ,仅凭秦、黄二人的存词来理解 ,由此出现了误差。  相似文献   

17.
“可一居士”与《三言》关系密不可分。《喻世明言》明衍庆堂刊本卷首署“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警世通言》明兼善堂本、衍庆堂本卷首署“可一主人评(或“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醒世恒言》明叶敬池本、衍庆堂本首有“陇西可一居士题于白下之栖霞山房”的“序”,卷首署“可一主人评(或“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较”,并有两印;“可一居士”,“理学名家”。据此可知,“可一居士”与《三言》关系绝非寻常。但这位惹人注目的“可一居士”究竟是谁?至今尚无定音之锤。本文拟就此问  相似文献   

18.
陈后山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在北宋末年诗坛上,他与黄山谷齐名,号曰“黄陈”。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以个人风格划分诗体,就有“后山体”之说,并解释道:“后山本学杜,其语似之者但数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则本其自体耳。”此所谓“自体”,正是指后山诗歌的个人风格,而瘦硬通神,便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方回就曾指出:“淡中藏美丽,虚处着功夫,力能排天斡地,此后山诗也。”又说:“后山诗瘦铁屈蟠,海底珊瑚枝不足以喻其深劲。”诗歌的瘦硬通神之美,主要是指诗歌句法生硬拗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简洁奥峭、深雄劲健的风格,江西诗派历来以此为能,唐宋诗风之别,很大程度上也正体现在此。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世说》中九个不大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一检视,认为:一、六朝人惯称《楚辞》为《离骚》;二、东晋一代重视吴声民间歌曲,《世说》是最早提及吴声歌曲的书;三、张湛曾撰《古今九代歌诗》七卷,《古今箴铭集》十四卷;四、世人以郗超比苻坚,非无缘故,乃同“好施”、“奉佛”、“广交才能之士”等;五、《世说》记泰山南城羊氏特多;六、《世说》记单忱后人“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余艺莫及”有误;七、“羊孚年三十一年”是正确的;八、东晋士大夫作兴书扇;九、《语林》一书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对“以诗为词的定义和评价,是宋代词学的一大公案,千百年来聚讼纷纭,颇难求得一致的见解。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似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拓了新的思路。署名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指出:“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可知宋人已将“以诗为词”视为苏轼所代表的革新词派的显著标志,而苏轼本人亦不否认,反引为自豪,并以大量的词作实践公开弘扬他“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从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那么,何谓“以诗为词”?历来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以诗为词”就是不注重词的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