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驱动我国城市郊区化行为主体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城市郊区化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空间行为选择过程,并探讨了新经济时代南京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开发区与大学城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等均是推动新经济时代南京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集中表现。城市郊区化对一个区域的作用是很大的。西方国家政府在郊区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对上海市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补充,促进上海郊区化的健康发展。调整上海郊区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从都市主导型向都市郊区互惠型转变;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理顺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关系,进一步下放权限,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同时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改变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唱独角戏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市为例,剖析了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演进趋势:批发交易的方式,将继续以面对面的对手交易为主,以拍卖交易为辅;交易方式的创新非常活跃,新兴交易方式不断涌现;批发市场的交易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交易空间日益郊区化,并进一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郊区化背景下的成都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选取了“大都市带大郊区”的典型——成都市,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本文归纳提出综合测量郊区城市化的四个指标:人口、经济、文化和居住环境,并通过调查问卷、深入探访等对成都郊区民众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调研数据描述了成都市高校郊区化的现状,分析了高校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化、经济化、文化和居住环境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特大城市已进入郊区化阶段,由于资源、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不能走西方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的郊区化模式,而必然走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导向模式。文章以广州为例,分析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轨道交通对我国特大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北京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六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提出了影响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四个矛盾;通过研究提出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郊区化国家.美国郊区化始于20世纪初,二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时期,70年代这一过程基本完成.美国的郊区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联邦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措施是关键因素.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公民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美国绝大部分黑人生活在南部的乡村地区,但经过两次黑人大迁徙,有近一半的黑人迁移到北部和西部城市地区。与此同时,南部城市黑人的数量也迅速增加,黑人成为美国一个高度城市化的种族。但与白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相比,黑人的郊区化水平却十分低下。同时,不仅在中心城市,而且在郊区内部,黑人的分布又存在着高度隔离化的现象。低度郊区化和高度隔离化是黑人分布的两个主要特征。这种分布模式给黑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比如进一步的贫困化、教育水平低下、就业困难、生活环境恶化等等。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郊区住宅以其环境、价格、配套及服务优势影响百姓的生活和城市房地产格局。文章分析总结了广州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进程 ,并提出了住宅郊区化发展应加强规划控制力度、沿交通线组团开发、保护生态系统、关注新技术对居住观念的影响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人口郊区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人口郊区化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趋势,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郊区化趋势。对城市人口分布变动和人口郊区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前人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武汉市第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武汉市人口郊区化的过程、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制约上海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是由于人口的单中心聚集,空间形态"摊大饼"式的发展,交通设施配套滞后于产业布局,郊区的交通格局不完善以及城镇体系的非均衡发展等原因.提出要从两个层次来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一是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二是上海市辖范围内城镇空间系列的构成;提出要构建一个以轴向发展模式为出发点的"多圈、多级、多轴、多核、组团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种族矛盾的缓解,是美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最有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黑人郊区化在美国已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但与其他少数民族动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迁往郊区后,除部分中上层黑人外,大部分黑人仍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以居住区隔离为主要特征的"隔都"。这一状况既是解决黑人问题的机遇,又是对美国郊区,乃至整个社会构成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保障房建设基地的实地调研,分析目前上海市保障房的选址特征、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对区域人口发展影响。分析发现,上海市保障房选址主要集中在近郊区,对人口产生了较强的导入作用,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口在近郊区过度集聚,且住房郊区化快于产业郊区化,对区域内人口合理分布、公共资源配置和人口管理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据此提出,应通过优化保障房的选址及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人口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是制造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京津冀晋蒙地区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之一,其制造业升级是全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部分。使用2001—2011年2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晋蒙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时,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京津两市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验证将京津两市设立为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核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性教育与提高青少年人口素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通过正式途径的性教育严重滞后 ,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 ,影响到青少年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 :第一 ,转变观念 ,以平常心对待性 ;第二 ,家庭、学校、社会结合 ,教育形式多样 ;第三 ,落实负责机构 ,加大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6.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作为世界级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北京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交通拥堵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焦点和难题。拥堵仅是深层次矛盾的表象反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方式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不协调。从市场潜力和集聚经济效应的视角讨论北京市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的可能性,结合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探寻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集聚经济背景下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可知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的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空间结构、人口分布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协调,对城市功能进行分类整合,树立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构建可持续的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