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中基层权力主体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后,有些村没有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由村民委员会来行使与土地相关的经济职能。土地事实上是乡村干部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一种非市场资源。在明确农地所有权、稳定农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强调对农户农地流转过程的规范和监督。在基层权力主体中,充分发挥与农户联系最为紧密的村民委员会的基础性作用,并努力实现村民委员会协调其他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共同规范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保护农户农地流转权益。  相似文献   

2.
以CZ市两级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江苏法院网公布的49份司法裁判文书为分析对象,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诉讼主体、诉讼请求、法院审查土地流转合同及适用法律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案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纠纷的主体主要发生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原告诉讼请求以返还承包地,追索转让费、租金为主;土地流转的方式不明确,合同不规范;法院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要件审查不严格,裁判文书援引的法律规范过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认为,法院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纠纷案件过程中,应严格适用法律。同时应加大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引导和监督,防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一、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产权纷争不断,要求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进行改革,首先要探究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主要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表现在: 1.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晰 1998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首先,"农民集体"是没有明确主体边界的概念,农民本身不能真正行使土地权利;其次,现实中许多农村经济组织已经名存实亡,土地权利处于无人行使的状态,村民委员会或乡镇政府常常以集体的名义来支配土地.因此,农村土地所有权虽然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但在实践中缺少可执行力.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初衷是让农民得实惠。但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及强制性和自发性的土地流转行为,消弥着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激情;农民认知不足和定位错误又束缚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应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其基本权益为前提,加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软硬件建设,以更好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5.
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是我国当前土地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该文在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考虑现有土地利益主体的现实利益基础上,针对国有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提出应依照现有的国有土地隶属和审批关系确定各级政府土地所有权,由县级政府根据行政管辖属地范围核发统一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由各级政府根据土地用途分类管理。文章认为现在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仅是虚置的,而且所有权是残缺的,事实上国家拥有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不应也不能成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各级政府应成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其中农用地划归中央政府,其他划归县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个公有化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人口的频繁流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加快,这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违背中央精神和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农民并没有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乡政府和村集体的暗箱操作等行为使得农民不能从土地流转中获益。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权是关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大事。因此,在对地方政府,国家监管机关和农民自身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确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通过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动因的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主体的利己选择是加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与流转程序的不规范、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低下与交易成本的过高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赋予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财产权、加强政府管理与形成多样而且有效的土地规模化利用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及其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动因进行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主体的利己选择是加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与流转过程的不规范、农业生产比较利益的低下与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在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财产权、加强政府管理与形成多样有效的土地规模化利用模式,对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378个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和决策行为机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职业多样化和农民阶层分化是影响农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原因,越是远离农业经营者身份及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其农地流转意愿越强。(2)家庭个体特征、社会保障与流转规范化程度等因素对农地流转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教育程度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最大。(3)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缺乏相应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也会降低农村土地流转效率。鉴于以上结论,农地流转制度改革需要重视农民阶层分化的影响,同时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与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范化流转。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农村土地经营状况和产权制度的现有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不完整、使用权流转不畅、过度征用和静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导致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完善河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从三方面着手: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逐步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提高农民种地收益。  相似文献   

11.
基于6省85份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判决书的整理发现,在判令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形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各地法院的判决尚存严重分歧,不仅同案不同判,而且还会混淆村民小组与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关系、模糊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通过梳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在扬弃村民委员会承担连带责任或共同责任之司法见解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变革村民委员会设置村民小组的法律规定,彰显村民小组的独立性以及村农民集体与组农民集体的平等性,以改善村民小组农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之民事责任的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以确保农民权益为主旨,对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对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中保护农民权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及其经营方式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小土地所有制或土地私有化,要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或集体化;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规模化和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不仅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农民权益和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的具体经营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中国新农地制度创新中,由村集体来主导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对外可以发挥限制资本自由介入土地的屏障作用,保护村民权益;对内则可发挥协调与服务功能,促进土地合理化流转;还能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规划制度和相关法律条例。国家尽早出台限制外资进入农地的政策条例,保护农民权益。同时,应提升农民的决策水平,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法制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法律概念里,农村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叫集体土地。对目前中国农民而言,土地承包经营权仍然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产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形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归属权、占有权、处分权、使用权等以及实施这些权能所产生的收益权,是健全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前提条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培育集体...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围绕着以“所有权和经营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展开,建党90年来的农村土地政策变迁相应经历了土地私人所有,农民自主经营;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土地集体所有,衣户承包经营二三个阶段。当现行家庭承包制的制度效应逐渐释放完毕,新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全图上下对家庭承包制潜力的质疑和对土地政策彻底改进的讨论由此展歼,主要有上地国有水佃制、土地私有制、坚持和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三种观点。土地政策变迁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只有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土地政策相结合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未来的农地政策改革应围绕明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展开。  相似文献   

15.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逻辑与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规模经营需克服土地细碎化,这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前提。自发土地流转难以克服土地细碎化,“行政干预市场”又损害了弱势农民自主交易权利,这启示制度创新需在满足保障农户自主交易前提下供给低成本整合细碎化土地产权的机制。皖中宣州县经验表明可行的制度创新步骤是:首先建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新制度,重构土地集体所有制;其次建立自下而上的农地流转组织和规范体系,形成“农户主体、村社中介”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我国完全可以利用集体所有制优势,创新农地流转制度,克服东亚小农国家共同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在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他认为农民贫困是农、地分离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防止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地权分配与土地生产相结合,分散所有权,集合经营权,以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费孝通地权思想来源于纯学术性质的农村调查,着眼于农业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普适价值"与更为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构造是牵涉到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是将集体成员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对接,这就需要突破罗马法传统的所有权框架,以日耳曼法的总有理论为基础分析和构造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总有的所有权框架中,农民集体作为所有权的主体,各个集体成员依据其成员资格而非通过他物权的设定享有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并通过民主的形式行使对集体土地的管理和处分权能。在这方面,日本运用总有理论对其入会权制度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对陕西关中一个村民小组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制约该组村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上级政府责任缺失,村干部长期空缺,农村企业发展受挫,乡村债务缠身,农产品市场难以把握,村民残痰和非正常死亡缺少救助。提出的建议有:尽快明确管辖权划归问题,通过指标选举村委会,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出让费化解部分乡村债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依托国家扬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农村“专业化→组织化→企业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益阳草尾镇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是解决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的一种制度创新。益阳的草尾试点是土地信托流转成功的案例,突破了30%流转率的困境,农民受益大幅度增长,农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业投入,提供了就业机会。草尾镇信托流转模式的益阳经验主要是创新了信托流转机制,政府全程介入,坚持了3个不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流转经营权从而使得农民的承包权不变,农用地属性不变。益阳经验的土地信托流转解决办法主要是把土地确权放在首要位置,在运作过程中确保农民利益,土地信托流转后安置好剩余劳动力,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同地同价”原则的提出可以有效地遏制土地财政、保障农民的合法土地利益。“同地同价”原则体现了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平等,体现了对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尊重,但没有体现对农地外部效益的补偿。土地发展权是“同地同价”原则的权利源泉,建议我国在土地权利体系中引入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