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晨曦 《华人时刊》2009,(5):10-12
灾难总与道德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有人说,灾难是道德的试金石,狂风吹尽之后究竟是见真金还是现废铁,自然一览无余;又有人说,灾难是民族精神崛起的契机,是的,劫后余生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往往凸现了最真的人性之美。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文化中的种种传统美德在全国范围内进  相似文献   

2.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3.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既重视又困惑的一个难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身与心、精神与肉体、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的平衡,人的个性与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才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这是人性的要求,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导致监禁刑背离其初衷而异化为一种新型酷刑的根本原因不是别的,而仅仅在于:监禁行刑悖逆了人性。经过漫长的人类历史,通过对战争、贫困、失业、排斥等灾难与不幸内在原因的反思,人类已经明确地认识到社会正义的人性价值。正是基于这种共识,非监禁刑这种全新的刑罚制度才建立起正当性的根基,在担当起预防犯罪、保卫社会重任的同时,保障并实现着人格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瓦砾》独特地将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相结合,通过唐山大地震和"文革"考察童年生命的状态,展现出对社会历史和普遍人性的深刻透视。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是灾难电影的社会学语境,灾难电影中的灾难场景表达了社会结构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并且承载了人们对风险的伦理思考——如何面对并处理超出社会结构的不确定力量.基于"确认风险"与"感知风险"两个风险认识维度,灾难电影以"感知风险"的认知形态参与建构了风险社会的事实;灾难电影的个体命运叙事以"灾难终将过去"的结局寄托了人们意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伦理诉求.当维系社会结构的理由日益形式化,灾难电影传达了反思现代性的伦理主题:现代人需要从个体中汲取支撑社会合作的自然人性力量,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灾难片带给人的是感官与精神的双重震撼。艾默里奇的灾难片成功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以个体关注的方式诠释了灾难的发生。艾默里奇灾难片中普通人的形象塑造形成了故事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通性,从而使受众获得对于人性本身更深层次的追思,同时也增强了观众自我价值的认同,提高了观众在电影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层次。  相似文献   

7.
当代灾难文学内涵缺乏认同、创作力不足使得这一题材一直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层面。灾难书写存在瓶颈,需要我们对与之相关的灾难以及灾难意识重新定位,也需要我们从情感的、伦理的以及人性的层面进一步挖掘这一题材的审美意蕴,有所艺术突破。同时,一个民族的写作方向离不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认同,鉴于我们民族表现出的“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文化心理特征,灾难文学的“创伤书写”,则可以对这一题材如何实现艺术突破生发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老海 《社区》2002,(1):47-48
这只神奇的鸽子不仅极通人性,还可以预测灾难……那是1989年,我在一艘远洋货轮上担任报务主任,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名作《猫的摇篮》,指出冯内古特是一位具有生态忧患意识的作家。他在小说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透过一个"世界末日"的故事,深刻地描绘了后现代背景下科技、人性、自然的异化与失衡及其导致的各种生态危机与灾难,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后现代生态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讲述了百年前发生在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一场鼠疫中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作者透过作品中的灾难情境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表现了作品穿越时代的生命力量及其映射出的人性光辉.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代背景之下,解读《白雪乌鸦》中的人物典型,关注其中的人性书写,审视人性的复杂性,拷问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对于思考"灾难之下,文学何为"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2.
牛津大学素有博雅教育的传统。其中,人文精神是其自觉追求的目标。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及其课程实践的生命在场是对大学人文精神的一种现实回应。普遍知识的传授、求真之路的朝向、绅士典范的培养以及哲思传统的守护,坚守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显性人文课程和隐性人文课程的设置,践行着牛津大学的人文理想。牛津大学对人文理想的践行和整全人的培养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成了以研究客体自然为中心的认知理性,也即科技理性,也形成了以研究人类及其社会应然规划为中心的人文价值理性,也即道德理性。两种理性各具魅力和独特功能,共同构成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两种理性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应当整合起来而发生作用,解决"真"问题的认知理性从来都是在善价值理性指导下才有益于人类,也只有在人类主体的道德价值理性选择中,事实世界及其物质成果才有其合理的存在理由。  相似文献   

14.
由现代到后现代看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9世纪末以来,西方现代性发生了僵化与异化,其突出表现就是科学对人文的背离。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方式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具有打破僵化、开辟多元创新思路的积极意义,但它宣扬科学无真理,主体无价值,是对科学与人文的共同消解。后现代社会扬弃现代性、汲取后现代主义可取的一面,达到综合创新的新高度。后现代科学是整体的、系统的、多元的、协同学的,注重对科学事实的价值评价,科学重新被纳入人文精神的轨道;科学的发展以改变客观世界来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促成了人文精神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教育人性观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教育人性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层理论前提。后现代教育人性观,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指出了新的可能,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重新开辟了一个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的哲学反思: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哲学的视野揭示了忽视数学教育人文价值的原因,剖析了数学教育与世界教育潮流相适应的人文教育价值的内涵,呼吁了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沟通,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发掘数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人文在起源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二起.自近代西方科技革命后,唯科学主义盛行,二者走向了一种对立状态.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负面影响的日益显现,唯科学主义受到质疑,人文价值重新受到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必将受到人文价值的严格规约.从古代到未来,二者的关系将经历一个"无意识融合--有意识分离--有意识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我认识的历史 ,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古希腊哲学家们十分重视对人自身的探索。文艺复兴时期 ,人们重新认识了自我 ,肯定了人的伟大作用 ,开创了以人为研究中心的新时代。德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理性存在及其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精神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 ,对人的本质做了科学的概括 ,对人的价值做了全面的分析 ,对人的历史地位做了充分的肯定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人类自我探索的历程是久远的 ,而正因为人类对自我的执著探索 ,才使人类不断地更新自我 ,最终使自己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卡尔.施密特究竟如何建构其政治概念,这是把握其政治概念的关键问题。研究表明,在从国家到政治的论述进路中,施密特始于对国家的分析,延伸至对世界的把握和人的定位,终于其政治概念的建构。文章把四点(国家、世界、人性和政治)连成一线,作为理解施密特建构其政治概念的基本线索,并在依次解读施密特的国家观、国际观、人性观、政治观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政治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俄狄浦斯半人半神的形象塑造以及俄狄浦斯神话的重新叙述,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人的理性之上还存在神的或世界的理性,即神性。人类集神性、人性、兽性于一身。神性高于人的理性,兽性低于人的理性,两者都表现为疯狂,因而人、人性是在理性和疯狂之间游移不定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