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实地调研,从农地产权的五个维度郎所有权、转让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分析农民对现有农地产权制度的认知现状,并引入认知度指标总体反映农民对农地产权制度的认知程度,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民认知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对农地产权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农户家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特征以及家庭以外的变量构成了影响农民对农地产权制度认知度的内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窦祥铭 《南都学坛》2012,32(2):101-106
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当前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所有权残缺;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处置权不完整。关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私有化;二是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收归国有;三是保留农地集体所有制,对其进行改良完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选择应是"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现状进行阐述,然后找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症结所在,最后以农民利益为基点,从制度层面提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行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边际效益递减,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交易效率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地市场交易效率的重要影响,并结合交易效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最后对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承载的生存保障功能并不是农村社会保障本身。农地保障严重削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功能,阻碍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不利于农地经营效率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府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责任意识。同时,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又导致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甚为薄弱,村集体也无力提供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应积极的适应并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为其提供资金积累,为其提供衔接的便利。  相似文献   

7.
农地产权制度问题的根本是其中的所有权制度。合理界定和安排农地所有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对农地所有权制度安排或设置的认知程度和真实意愿,它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太和县农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就农民对农地所有权的认知和意愿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地所有权制度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的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曾一 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 是,由于前期思想与理论准备不足,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近些年日益显现。 尤其是土地所有权制度方面的诸多漏洞,导致了农民无论作为个人还是 集体都无法享有法律在名义上赋予的农地所有权,从而在土地使用权、收 益权和转让权等各方面受到种种侵犯,最终造成农民的普遍贫困。要改 变这种现状,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农民拥有完整的农地产权是实现农地财产权益的前提条件。打破现有农地征用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框架,为城乡土地产权提供平等的市场交易平台;探索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对失地农民农地财产的补偿途径,让农民以农地财产权参与社会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农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中国现有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收益权受限、土地处置权不完整等缺陷,亟待改革。本着间接或直接地淡化农地集体所有制,给予农户更多的具有所有权特征的永佃权或财产权的共识,学术界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实行私有化;取消农地集体所有制,收归国有;保留农地集体所有制,对其进行改良完善。单纯的国有化、私有化以及改良完善化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都因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不足取,考虑到中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制度和私有产权对农业生产强大的激励作用,为减少制度改革成本,实行农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的"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制"比较而言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妥善处理现代农业与小规模家庭经营之间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与小农户关系的处理过程,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商品或服务为标的、以巩固小农户农业生产主体性地位为目标的主流衔接路径。然而,随着农户分化程度的加深,旨在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的诸多衔接措施,不仅推行难度大、衔接成效低,而且引发了农户群体的内部不公以及农户分化延缓等问题。对此,应以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放活被衔接农户的角色定位,以现代农业发展诉求为依托,激活农户家庭要素禀赋优势和经营优势,通过打造适合分化农户的异质性衔接路径,高效有序地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经营的弹性结构与渐进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农业现代化研究强调农地规模经营指标,将农民视为被动的主体,忽视小农户的发展权益,倾向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实际上,农民是以制度变迁中能动主体的身份参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们根据资源禀赋灵活选择家庭劳动力配置模式和家计安排模式,这使农业家庭经营呈现出丰富的实践内涵,形成一种弹性的发展型结构。受这种弹性的家庭经营影响,一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统分结合的渐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践模式正在加速形成。适度的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速度与有序推进的服务规模化水平,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能够兼顾小农户的发展权益,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成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农户借助合作社,已从原来零散、盲目跟风的种植模式转变为“产、供、销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公司、农户、市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多赢”格局,创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瓶颈,应在资金流动、信息化及产品标准化等方面有所提升。农  相似文献   

14.
从世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经验看,国外发达国家正步入城乡一体化的高级阶段,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探索。这些国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积累了诸多有益的成果和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都对汕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途径和办法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在体制分割和政策等方面难以突破,因此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汕头市应总结和借鉴本市和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教训和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多元化经营造成了规模经济的丧失,因而许多人认为,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两者是相悖的。其实多元化与规模经济在许多方面紧密相关,多元化与规模经济可以而且应该相容;相关多元化体现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的优势,因而成功率较高,是企业多元化较好的选择。实现多元化经营与规 模经济相容应该注意主业和剩余资源的规模经济性,同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和维护。  相似文献   

16.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依据其对村庄社会的嵌入性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内内生型与外生型两个基本类型。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成于农村社会,与小农户有天然的社会文化关联,对小农户的带动行为源于二重动力,即一方面是谋取利润和促进发展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是注重关系维护和文化价值的社会动力,两方面动力的整合使其带动行为兼具经济理性与社会属性。经营态势、政策支持及村庄的文化与利益关系影响两方面动力的强度、结构和稳定性。需对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的动力激发与政策支持,涵养其为农惠农理念,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195个养猪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对养猪户生猪规模变动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猪户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养猪劳动力人数、养猪净收入等内在特征与养猪户是否参加养猪合作社以及政府是否提供服务、培训等外在环境因素对养猪户的规模变动效益具有显著影响。因而政府应对生猪产业给予长远规划,完善养猪农户生猪补贴政策、保险政策以及给予农户所需资金优惠贷款支持,大力支持农村养猪合作社发展以及引导提倡农村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方式,从而使我国生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赣南原中央苏区13个县(市)200个林农为样本,首先运用DEA方法对经济林经营效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林农经济林经营综合效率偏低,技术效率不高,规模效率较低,94%的DEA处于无效的样本均呈规模报酬递增趋势,适度扩大规模将会增加效率;然后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林经营效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林年均支出、经营管理、市场销售、是否接受过经济林技术培训对经营效率有正向影响,林地块数对经营效率有负向影响,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农人数占家庭人口的比重及是否加入林业合作社对经营效率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加快林权配套改革步伐,提高林地资金投入水平;科学规划重组林地,降低林地细碎程度;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实施产供销贸一体,促进营销渠道畅通,对提高赣南苏区林农经济林经营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方式。课题组通过对湖北武陵山区和大别山区十个县(市)300位农户的问卷调查,与相关农户、调研当地的林业局(站)以及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的访谈,对农户加入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个体行为与影响农户加入该组织意愿的受教育程度、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效益、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网络化程度等因素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指出了目前林业经济组织存在着设立登记不规范、经营机制不完善、民主制度不建全、外部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积极引导,建立符合现代林业发展方向的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合作经济组织营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强化服务职能,助推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分林到户使得林业经营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规模化经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福建省三明市林农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的483份农户调查问卷和140份管理者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林农对林业合作组织的需求情况,以及农户需求对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林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